米果少年
今天下午跟儿子去沃尔玛闲逛,在二楼的食品柜台前,我看到了很多本地的传统老点心,象焦切、精果条、切玛酥、云片糕,果丹皮,山楂球……这些是我少年时想吃爱吃的点心,也只在偶尔手里有几毛钱或逢年过节才买着吃,往往吃了还想吃不解馋却又不敢再找爸妈要钱买。可是,现在问儿子想吃吗他一点儿也不想吃,他喜欢吃薯片,吃一些做工精细的西式点心,从年轻人的休闲饮食习惯可以窥见时代一斑,西式的点心加奶油,巧克力,食品添加剂可以让口感更好一些,自然把年轻人的口味调动起来了。
可是,那些老点心里的传统工艺寄托着象我这样一部分人的美好回忆,是有着千百年民间手工食品传承的文化基因,它们大都取材于当地盛产的食物制成,各地都有自己的点心制品,比如北京稻香村的面食点心,天津的大麻花,我们老家湖北各地由米面做的各式点心如本文上述,都各有特色适合各种口味,说明我们先民在利用自然条件改善生活品质方面的创意和手艺一点儿也不比现代人差,唯一就是缺乏工业化生产的效率,现在聪明的中国人把传统手工食品与现代工业结合起来,实现了食品生产的工业化,人们的选择多了,可是口味越来越个性化和挑剔了,这是社会发展使然。
我从众多传统点心里挑了一包米条棒,是由膨化的大米和糖浠黏合做成的糕点,包装上印着沃尔玛授权四川某食品公司制造,这包米条棒在美国的沃尔玛也许也能买到呢,与此同时相邻的柜台上各式西点:面包、巧克力、蛋糕等也林郎满目,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开放包容,这不是中国文化应有的态度吗,我的祖国确实处在盛世复兴之路上,我感到了幸福。
我也很怀念少年时光,那时的零食是乡下老头用爆米花机爆出的米花,豆花,米糕,用塑料袋扎好,每天拿出来吃一点再扎好,是少年快乐时光里的滋味。曾经有一个老头每天带着大米和糖做成的米球穿成串,还有在小学校门口守候,在那个物质缺乏的时代,就这也馋得我们一帮小家伙直流口水,我们当时研究了半天也没明白老头是怎么把一颗颗米泡粘成小圆球的,后来不知是谁说是用口水粘成的,于是我才打消了买的念头,其实也没有零化钱。还有一个买打糖糕的男人诱惑着我,木盒子里装着两种糖,一种白色黏似胶,一种黄色脆如酥,五分钱或1毛钱来一块,他就用小錾子錾下一小块,那糖含在嘴里特别甜,一种天然的甜,很好吃,没有钱也可以用牙膏皮换,于是我耐心地搜集牙膏皮,遇到他时,就可以吃到糖了。
偶尔,在家乡还有卖打糖的手艺人,一问价格还是不便宜,虽然买得起,却再也没有品尝的兴味了。
人生追逐的也许并未幸福,失去的且将珍惜,也许就是一段美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