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
前几天领到一个任务,因为地方志的编写需要,要提供本单位的情况介绍,不得少于6000字,内容是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单位沿革、机构设置、职能、工作情况等。
一看到6000字,脑子真是嗡嗡的,头一下子就大了,最怕写长文,不知道为什么我很难把文写得长一点,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事,很难拉长到几百字。
这样的长度对我来说,就需大量的内容填充了,这是头疼的第一点。
时间上的跨度也给让人棘手,新中国成立以来,那可是70几年的跨度,我哪里去搜集以前的资料?档案室能查到的也只有八十年代末期的零星资料。这是头疼的第二点。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留的时间还比较充分,差不多有两个月的时间可以准备。
事后看来这也是一个鸡肋,因为不着急交,这件事成了屡屡被想起,又屡屡觉得不着急的事,拖延到只差一个星期了,再也没有拖的理由和余地了才开始着手。
说来也算是如有天助,居然找到了一本系统内编写的类似单位志一样的书,从本部门的形成、到职能、到政策的变迁,详细记载了全过程,这极大的填补了我内心对这一段历史的空白,我津津有味地翻看着这本书,尤如孩童时代听爸爸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一样。
可惜只到2005年,不过也够了,余下的都几乎可以查档案资料了,这让我感觉轻松了不少,同时又拖延了两天,感觉既然资料充足,写起来应该很快了。
这个任务最后在deadline三天完成,还有一个比较幸运的是,有一位工作非常认真仔细的同事,将自己负责那个内容的工作,按年份详细地提供给了我。
我把查档案放在了最后一天,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重要内容的补充,比原来找的那个具体多了,这样一来,就更像模像样了。
终于我的思路也理顺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单位从无到有,从公司到几个人,从几个人到一个科室,再到一个单位,又合并、扩大。
适用的法律从制订到修改,到再修改,到完善。工作方式的变迁,从最开始的发动群众,到组织集中实施,到分责任区划组织开展,到第三方承包实施和验收。
工作重心在随着时代潮流的涌向,不为觉察却在切实地发生变化。
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了,却也悄悄地在我心里掀起了一些些波澜,我们都在默默地,像是以惯性推动着向前,又像是在年复一年重复着一些大同小异的事,意识不到一旦以时间为轴,才能看到的一些转折和变迁。
在天天念叨着整体意识词汇,更像一个毫无意义的点缀,却在真正看到一个相对长久的全貌时感觉到心惊,真的像是盲目的人,对一切流过的岁月视若无睹。
看一段时间、看一段尽可能长的时间,才能更清楚地了解一件事,才可能更清楚地懂得一个人。而不是片断化的、碎片的去解释着现象,也算是这个工作给的领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