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234
2024-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4-6-20 二百三十四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语音整理
本章是孔子流传千古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人格尊严与坚强的意志不容侵犯。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想,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被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
“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反映出孔子对“志”的高度重视,把“志”的尊严与三军之统帅相提并论。对于个人来讲,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怕任何威胁利诱,始终要坚持自己的志向。也就是说,三军之帅可以被斩杀,但是一个人的意志是不可能被剥夺。也正是孔子的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
总之,孔子在这里是说,三军固然不可以没有统帅,但是匹夫,也就是普通老百姓,更不能没有志向。这实际上是在说“志”的重要性。在春秋时代,各大国都设有中军、右军、左军,所以“三军”现在基本上是把它作为国家军队的一个统称。但是毛主席诗词《长征》里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个“三军”既不是说左、中、右三军,也不是说海、陆、空三军,而是说中央红军的主力。
实际上在春秋时代,只有大国才能够拥有三军,每一军是12500人。三军虽然实力强大,但是依靠的是组织的力量,依靠的是士卒集体的力量。当遇上更强大的组织,更勇武的人,这个统帅可能就被斩杀了。当然也可能“三军”本身人心不齐,气势不壮,随时有能被打垮,砍了他上将军的首级。所以,“三军可夺帅也”,这个“可夺”不是可以夺,而是可能被夺。
“匹夫”指的是普通老百姓。古代夫妇相匹,匹夫匹妇,就是一夫一妻。而上层的贵族士大夫阶层,除了正妻,还有妾媵,所以它是一夫多妻。那么一夫一妻相匹配的老百姓就被称为“匹夫”。
孔子的意思就是说,就算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虽然他的地位比不上三军统帅,但是如果他的志向坚定,你就算有千军万马也无所用力,也无法改变他的志向。也就是说,“生不可夺其志,死不可夺其名”。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夺我们“志”的,逼迫我们放弃理想的,往往不是外在的痛苦,而是所谓眼前的幸福。因为你可能拥有了金钱,拥有了眼前舒适的生活,可能就会忘记曾经的初心和目标。
李零讲解
这是《论语》中我最喜欢的话。
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入大狱,他在监狱里过生日,用这两句话自勉。梁漱溟“文革”挨斗,也是靠这两句话自励。
《孙子·军争》说,“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说在激烈的战争中,士兵的心理和将帅的意志,可能突然崩溃,兵败如山倒。孔子相反,他强调的是,三军虽可擒其帅,但一个普通人,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也是不可屈服的。
人是非常脆弱的,常常不能左右环境,更无法跟命运较劲,无可奈何之下,总是认败服输,屈服妥协,或承认现实,或回避现实,求神问鬼,堕入空门。如果你在现实中无奈,又不像愚夫愚妇,可以求神问鬼,怎么办?只有一条,就是这两句话。它不是阿Q精神,不是精神胜利法,而是精神上的抵抗,即使没有任何依赖和支援,也绝不向恶势力低头。
深刻的批判,永远属于不可行,它有点像精卫填海,我叫“徒劳的悲壮”。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11145/cc5217424dd8fa4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