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笔记:薛兆丰045:春运火车票价还不够高
先简单补一下周六的预告思考题
既然价格管制会导致效率的损失,为什么世界各地还有那么多的价格管制政策在实施?
上周学会了一招,从人性出发提出论点,反对的观点相当于左右互搏,都没什么力量。
人们明明知道了那么多经济学原理,为什么还不愿意遵守经济规律,归根结底,是人性的自大、人定胜天的思维在作怪。这个观点是从哈耶克那里偷来的,如果没记错,是《通往奴役之路》里面的观点。
人们在面对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时,过于高估了自己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预测能力,过于低估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道德属性,总认为自己掌握着社会该如何运行的真理,以为自己有资格给正义下定义。
如果没有政府的存在,这种自大或许危害性不大,最多作为谈资。然而,这个假设前提无法从现实中剔除,在暴力机关维持的政府,靠一纸公文就可以轻而易举左右价格,这种便利性放大了人性的自大。人们无需在漫长的市场博弈中一决高下,而是谁左右了政府,谁就能马上维护好自己的利益。这样的例子多了,劣币驱逐良币,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势必有更多的利益主体妄图运用价格管制来实现自身利益,绑架道德,绑架政府。特别是在哪些无法通过一定方式考核政府的地方,这种错误将很难得到承认或纠正。
所以,思考的结论是,人的自大和国家机器的运行方式,决定了世界各地将一直会有价格管制政策。
春运火车票价还不够高
如果抛开了春运合家欢乐的情感不论,单从供需角度看,春运火车票价不够高这一点应该是可以得到共识的。
所以问题就集中在了,该不该把情感因素放到定价因素里面。
现实社会已经做出的选择是应该放。逻辑是:火车价格低,就有更多的穷人可以买上火车票,漂流在外一年的人终于可以实现和家人的团聚,已经那么辛苦了,还不让人家在年关时刻重温亲情,同情心哪里去了,你我情何以堪,政府情何以堪!也就是说,人们最常用的一个论点是,春运火车票价格低代表着高水平的道德观。
那么,这个逻辑在现实中实现了么?
现实情况是,的确有一部分经济困难的人买到了便宜的票,但如果上了火车你就会发现,火车上不全是农民工啊,有很多明显经济水平很高的人,他们或许是抢票成功,或许是从黄牛手里加价购得,甚至或许是行贿从铁路内部获得,总之,他们的阶层本应该选择更为昂贵的出行方式,或者更有能力在春节以外的时间常回家看看,而在火车价格过低的诱惑下,他们占用了那些迫切需要回家的农名工的座位。最终,一部分有迫切回乡愿望的、且对价格敏感的人花钱也坐不到火车,他们更无力去选择飞机,只能选择舒适性更差的汽车、摩托车,或是跨省辗转倒车,甚至最后只能推后回家的时间。
也就是说,火车票价低,只是让一小部分幸运抢到票的穷人以便宜的价格回乡,更多的火车乘客,就像上周学的政府管制租房价格后的租客,由于无法自由使用价格这种交易方式,他们只能寻找别的迂回方式,消耗更多的资源,最终支付的代价可能还要高于春运火车票的实际价值。
所以,愿望是美好的,谁都知道,除了铁路公司和那些能买得起机票的人以外,没人愿意涨价,包括政府。但是,wake up,不想涨价的后果就是隐形支出的更多,更加不公平,降低价格这种方式实现不了道德演说家们心中的愿景。
春运火车票应该如何定价
现实的困难就在于,经济理论有道理,可是这个世界的和谐不是只由经济理论保证的,还是回到了人性——人不都是理性的。在一个自大的、又拥有暴力机关的社会,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平衡、兼顾着经济规律和其他社会因素。
留言区有一位同学总结了薛老师在经济学通识一书中的观点,给出了春运火车票定价的一些建议,我觉得挺好:
1.像机票一样,分时段制定价格,引导乘客分流,缓解高峰压力;
2.定向给需要特殊帮助的人群补贴,降低购票成本(当然,这里涉及一个特殊人群界定的实际操作问题,具体执行成本有待论证);
3.提价的标准是一直提高春运秩序正常为止,我以切身经历理解,上限为略低于“机票+往返机场费用+航班延误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