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让孩子原创人生》,用哈佛态度培养独特“牛娃”
说实在的开始看书名的时候,真没想买它。以为是个噱头,听青橄榄直播讲解之后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买了。正式开始读了之后,真的爱上了,三观一致,既高瞻远瞩,又落地实际。
这本书的作者张栋老师,是河南小城80后,一边高考一边申请美国大学,获得美国蔓荷莲女子大学全额奖学金,就读生物化学和经济数学专业,后在哈佛大学商学院读MBA,回国后在跨国企业做项目管理。2017年裸辞年薪近百万的工作,开始从事教育创业。
书中探索了如何提过改变亲子方式来培养自由和博雅的人,特别是爱思考和会思考的能力,还提供了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易于实操作的方法和工具。非常值得家长或者教育工作者阅读、实践。
我一边读,一边摘抄笔记,一边跟社群里的姐妹们分享,有时还会兴致勃勃的做上几张日签图。
在我的养育观念里,养育目标真不是有一个好成绩,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当然,这样也很重要,但不是全部)……然后孩子到中年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这不是我想要过的人生,我是谁?要如何过一生?成为父母以后,我们希望下一代会不一样,可最终,一代又一代如此循环往复。
我期望我的孩子们,成为头脑、思想都活跃、自由,有深度、会判断、殷勤、有使命感的人。如何做?这本书给了很多理论和方法上的分享。在书的“腰封”背面,写着“孩子生来并不是一张白纸,你要做的,不是照着别人的模样培养他,而是帮他解锁生命密码,活出自己的蓝图”。这是不是也是你的期待?
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成功、自由、独特的“牛娃”?(读到这儿,此“牛娃”非彼“牛娃”,我说的“牛娃”并不是成绩Top,会考试、上名牌大学的“牛娃”,而是思想自由、独立、敢于活出“真我”的娃)作者分享了她的几个观点:
一、教育的根基是家庭,不是机构或者学校
约翰·霍尔特说:“既然我们无法知道,未来最需要的知识是什么那么常识去提前教授这些知识也是无稽之谈。我们应该做的,是培养爱学习会学习的人,这样将来不管需要学什么,他们都可以学到。”
在孩子的成长及教育过程中,教育的主体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家长。家庭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学校,而且家庭这部分,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在生命的头几年,孩子需要学会与人建立信任的关系,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他需要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感受他自己的存在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不是依靠表现来体现价值。
所以作为父母不能只关注学习知识,更加要关注孩子的品格、情绪等。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可以根据“近侧发展区”,通过“搭脚手架”给他当前发展阶段所需的恰到好处的协助;另外,家长也需要花时间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与发展当中,给予爱、理解、尊重、鼓励,与孩子建立关系,有了关系才能传递知识。
二、学会探索、学会判断的孩子有未来
作者从第四章开始,拆解“爱思考、会思考”所代表的各项能力,以及如何帮助孩子获得这些能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热情、会判断、创造、有高级思维、爱阅读、会反思的人。
以下是我边读边做的一些日签图:
读到这些的时候,越来越觉得当父母这件事儿,真心不简单。教育是一个长期的项目,又如此具体、细琐,我们不能给孩子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把自己和孩子培养成为成长型思维的人,这样即使是人工智能时代,这些“软实力”也无法取代。要教给孩子这些能力,家长自己得先成为这样的人(如上图,书中有很多具体的建议)。所谓育儿育己,在养育的过程中,因着使命,自己也在不断突破。
三、价值观最重要
C.S路易斯说:“没有价值观的教育,看似有用,其实只是让一个人变成更聪明的恶。”
要培养孩子的品格,首先要做一个“恩威型”父母,即对孩子有要求、立规矩,有权威,有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有自主选择的机会。所以,从小给孩子立界限非常重要(家规是非常好的办法)
立界限可以帮助孩子不以自我为中心,学会替别人考虑。作者分享了她立的三条规矩:
1、不能伤害别人
2、不能伤害自己
3、不能破坏环境
其次,只有找到使命感,金钱、权利才能摆在合适的位置。不是告诉他,不要追求权利、不要羡慕财富;而是告诉他,要追求什么,要羡慕什么。
金钱放在合适的位置就是工具,工具服务于目的。当钱变成你心目中最重要的东西时,脆弱的人性不堪一击。所以,必须要找到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更值得敬畏、值得追求的—才能解决“财富观”的问题。
我喜欢把金句做成日签末尾,作者说道:“育人这件事,不是一连串概率事件的组合。他更多是由每天琐碎的小事、由每个亲子互动中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因果关系积累而成。”
最后来一个灵魂拷问,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评论区:“你有没有勇气不让孩子“山寨”别人的人生经历,而是让他用自己的愿景、特质、召唤设计属于自己的人生?即使他的使命与召唤跟你所期待的不一样?
想要了解更多家庭养育干货,请持续关注我。喜欢我的文章,给个赞鼓励一下吧,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或者问题哦
我是爱成长、爱分享的四宝麻麻小庸,与你一起突破、更新自己,丰盈、喜乐的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