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左传,读儒家的初心【6】何谓孝道?
接着来说说武姜。
在郑庄公和大叔兄弟相残的故事中,武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叔阴谋作乱,是武姜怂恿和唆使的结果。
郑庄公对大叔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是因为武姜给他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留下了阴影。
缺乏母爱是一种悲哀。
承受“母恨”则是悲哀中的悲哀。
所以,当大叔作乱失败,武姜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原文】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郑庄公将武姜流放到城颍,而且发誓说:“不到黄泉,就不要相见了。”
中国人都知道黄泉是什么意思。
可是,不久之后,郑庄公就后悔了。
后悔什么?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感情上过不去,毕竟是自己的母亲,怎么忍心对她说这样的狠话?另一方面是违反了孝道,政治上过不去。
对于孝道的坚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础。
《论语》有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是孝顺父母。弟通悌,即遵从兄长。儒家将孝弟上升到为人之本,也是为仁之本,是站在维护统治的高度来考虑的。
孝弟意味着服从,意味着尊重。所以历朝历代,都强调以孝治天下。而这种孝道,不仅仅是对被统治者的要求,统治者更要以身作则,否则便失去了统治资格。
像郑庄公这样,母亲先对不起他,他还要不要对母亲坚持孝道?
回答是,必须的。
孝道之中,包含了某种逆来顺受的基因。历史上的道德典范——舜,他的父亲和弟弟合谋想杀死他,以霸占他的财物和女人,他几次死里逃生,还都装作没事,继续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甚至比以前更加殷勤。
参照舜的故事,像郑庄公这样,把母亲赶到城颍去居住,可以说是大逆不道。郑国百姓,议论纷纷;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郑庄公为此很苦恼。但是,如果现在去把武姜接回来的话,又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人无信不立,国君更要讲信用,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怎么办?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出来为郑庄公解围了。
【原文】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郑国颍谷地方的小封建主,以颍为氏,名考叔,听到郑庄公的事情,以进献地方特产为名,晋见郑庄公。
郑庄公请他吃饭。每上一道菜,颍考叔便将肉包起来。郑庄公奇怪,问他这是什么搞法。颍考叔回答:“小人家里有老母亲,从来没有吃过国君赏赐的食物,想带回去给她尝尝。”
郑庄公喟然长叹:“你们都有老母亲可以侍奉,我却没有哇!”
颍考叔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啊,为什么?”
郑庄公于是将心事说了出来,悔恨不已。
颍考叔说:“好办。”
郑庄公按照颍考叔的建议,派人挖了一条隧道,深及地泉。地下水涌出的地方,也就是黄泉了。武姜被接到隧道中,郑庄公也带领大臣们来到隧道。母子俩黄泉相见,抱头痛哭,尽释前嫌。
郑庄公当场赋诗:“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应和:“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这也是当时的风气,重要的场合,不赋几句诗,显得没文化。
一场政治危机,悄然化解。
颍考叔为此受到重用。《左传》对颍考叔的评价很高,甚至用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样的诗句来赞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