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随笔-生活工作点滴读书让生活美好

善读「论语」18.10:赦小过选贤而用,君子无求备于人

2020-09-18  本文已影响0人  善氏

「微子篇第十八」10

【原文】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译文】

周公对受封为鲁公的长子伯禽说:“君子不任人唯亲,不让大臣抱怨不受重用,对故旧之臣若无充足理由就不要弃用,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注释】

“周公”,商末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早孔子约五百年。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鲁公”,此处指周公的长子伯禽。鲁国本是周公的封国,但因周公要辅佐周成王,故使长子伯禽代其受封,爵位为“公”,故称“鲁公”。

“君子”,此处指为政者。

“施其亲”,指任人唯亲。“施”,用也,如《荀子·臣道》中的“爪牙之士施”。通常认为通“弛”,怠慢、疏远之意,今不从。

“以”,用也。此处有加以重用、使其施展之意。

“故旧”,应是指故旧之臣,而非指故旧之友。

“大故”,重大的错误,或充足的理由。

“求备”,即求全责备,要求完美无缺。

【评析】

“不施其亲”的“施”,唐代经学家陆德明在其《经典释文·卷二十四》中写作“弛”。陆氏并未给出这样写的理由,但朱熹的《论语集解》却从“陆氏本”,以“施”通“弛”,作“遗弃”解。此后各注多从《集解》之说,将“不施其亲”解释为“不疏远其亲族”,以暗合“亲亲”之义。但是早陆德明700多年的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却注曰:“施,易也。不以他人之亲易己之亲”,此外还有注“施”为“与”和“施罪于人”者。可见“施”通“弛”原非定解。

事实上,本章是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鲁后,周公教导伯禽的为国之法。但“不疏远其亲族”则属为人之道,并非为国之法。至于“不疏远其亲族”中的隐含之义“亲亲”,则属孝悌之行,可以之养成仁德,再以仁德的形式施于为政,而不能直接用作为政之道。是故子曰“为政以德”,而不曰“为政以亲亲”。更何况,“亲亲”只是仁德之始,远非仁德之终。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德始之于“亲亲”,扩之为“仁民”,终之以“爱物”。故“亲亲”狭而小,“仁民”广而大,“爱物”博而极。以周公之圣而为政为国,焉有舍仁德之广博而用其狭小之理?

故“不施其亲”的“施”,不必且不当释为“弛”,而应释为“用”。“施”的本义是旗帜飘动之貌,有“使……施展”之义,“用”是其常见的引申义。因此,“不施其亲”应当解作“不以其亲而用”,亦即不任人唯亲。换言之,即当任人唯贤。而“举贤才”(13.2)正是孔子之道的为政主张。孔子明确指出,“天下为公,选贤举能”,乃是“大道之行”的特征。而孟子也说“不用贤则亡”。正因为儒家主张的是举贤用贤,所以对与柳下惠同为鲁公宗族的臧文仲,孔子才会责其“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举立也”(15.14),而非责之以“弛其亲”。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11.24)者也。是故有道之政,必由有道之君臣共治,因而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若专于一人、定于一尊,无论是置大臣而“不以”,还是夺君权以自用,皆属“无道”。故曰:“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孔子说为政要“敬事”、“爱人”(1.5)。所谓“事在人为”。因此,“敬事”首先就体现在用人上,既要爱惜人才,又要审慎举贤;既要爱惜“故旧”,又要审慎对待。选贤和用贤,要进行充分的检验和考察,这就需要时间;团队之间相互了解和建立信任,同样需要时间。但使用故旧之臣显然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除非“故旧”有重大过失,或者有其它充足理由,否则轻易不要弃用“故旧”。当然,这样也有利于保持政策的延续性,避免因换人而出现“人亡政息”的状况。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孔子说为政者要“赦小过”(13.2),对部属要宽而有容。故曰:“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人是万能的。凡夫不可能在德行和才能的每个方面都十全十美、全知全能,因此不要对人求全责备。故举贤任能要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当然,这就需要为政者有知人之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