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容器

2017-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方锐快

   

妈妈是容器

    经常会有妈妈问我这样的问题:

   孩子在学校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回家一直躲着不高兴,要怎么样安慰他呢?

   孩子回家和我说,在学校,老师和孩子都不喜欢他,该怎么样和他说呢?

   孩子不肯上学,送他去上学的路上一直哭闹,该怎么办呢?

   妈妈们碰到这些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用成人的思维去判断孩子。所以都会想着: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怎么样解决呢?然而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7岁之前的孩子,他们只能基于自己的所见去理解世界,没办法从自己的世界中抽离出来,更没办法通过眼前的事情推理未来。他们只能停留在当下的这种状况,以自我为中心去理解事情。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父母没必要一定要想办法搞清楚孩子在想什么,但是一定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所以,在这个时候,妈妈要做的首先是一个“容器”的功能,能够容纳孩子的情绪,能够共情和理解孩子。让孩子的情绪有一个安放的地方,然后才能再面对事情,解决问题。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心理容量的大小,也就是容器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孩子情商的高低。

   比如说孩子晚上做了一个噩梦,孩子会因为害怕一直哭。我们可以抱着他,跟他说:“别怕,妈妈在。”但是有时候说了这样的话,还是不管用,孩子还是会一直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体验到的是怕的情绪,但是他并不知道这个情绪,或者这种体验是“害怕”,他自己无法消化这个梦境带给他的感觉。如果妈妈的“容器”功能足够好,没有因为孩子的这样反应而感到焦虑、担心,可以很好的接住孩子的情绪,那孩子就能够感受到安全。妈妈还可以把孩子无法承受的这种情绪体验进行概念化,再变成孩子能够理解消化的内容返还给孩子。比如,让孩子具体描述一遍刚才噩梦中的经历和感受,然后和孩子说:“你做了一个噩梦,这个噩梦让你感到害怕吗?”这个过程,就是陪伴孩子一起消化的过程。经过这样,孩子下次再碰到这样的情况,他就可以自己面对,也就是他内心的心理容量也增强了。

   妈妈这样的“容器”功能,不止是对孩子,在家庭中,对待丈夫也是一样。当对方有情绪时,能够在妻子这里得到宽容、理解和支持,那么就可以从难受的情感体验中走出来,心灵因为得到照顾而获得成长。妈妈“容器”功能越好,内心越强大,情绪越平和,家庭就越稳定温暖。

   但是最重要的,做孩子、家人的容器的前提是,妈妈首先可以容纳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腾出空间来安抚、安放他人的情绪。不然结果很可能是孩子不得不反过来安抚妈妈,照顾妈妈的感受,而对自己硬气心肠来,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表达。

【花草蝶:家庭教育 心灵成长 心理疗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