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对话立场,创设沟通环境
昨天下午听了新乡学院心理学教授杜丽娟院长的《中小学教师的沟通艺术――后现代合作对话立场》,对构建沟通交流平台,又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每每家长,学生咨询,总是摆着一副行家的样子,对他们指手画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向走。虽然略有成效,但总是感觉效果不太好,自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他们做的也许并不是他们心中所想要达到的效果。杜教授的讲座,告诉我们要转变自己的对话立场,改变角色,创设宽松,和谐,平等的沟通环境,以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
杜教授首先讲解了后现代合作时代与原来沟通交流不同的观点。着重讲解了几个专业的名词:
“一起”,关系和谈话并行。“参与特质”,邀请对方参与合作并促成谈话伙伴关系。蹲下身子,和谈话者并行交流,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平衡感,持欢迎和尊重的态度,让谈话者放下心中的芥蒂。这种平等尊重的关系促进了谈话。
“关系(互动)专家”,对方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尊重信任对方,抱着一颗好奇的心,认真倾听,对对方的话产生兴趣,不去评判对错。不去预设结果,引导对方去回忆,去反思,去不断的探索心中的疑惑,从而在不断的回忆和感悟中解决问题,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不知道”,就是抱着不知道的态度,放弃“知道”,搁置己见。即使知道也装作不知道,不去预设结果,保持倾听的兴趣,积极的创设对话空间语境。
“相互的转变”,在合作关系与对话式谈话的空间和过程中,对话双方都试着相互理解与回应,就会被相互的转变。
“不确定”,尊重对方的“知”,放弃或者搁置自己的“知”,参与共同探索,双方共同创造出意外和惊喜。不预设结果,接受新生成的结果,也可能是预设之外的结果。
这些都是心理咨询沟通专有的名词,我认为这些专有名词的解释,传递给我们一种信息――改变沟通效果,从改变沟通环境,沟通方式开始。
信任、尊重对方,不预设,不知道,持欢迎的态度,从心理上保持平衡,才能真正去站到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做一个亲切的倾听者,倾诉也是一种心里的发泄,让对方排解心中的压力,减轻心里的负担。温馨和谐的场景,让对方先从心理上放松,愿意倾诉。保持倾听的兴趣,怀着好奇的心情,鼓励对方去诉说,去反思,去悟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做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