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西班牙电影《大火将至》观影指南
《大火将至》
O Que Arde (2019)
没看懂《大火将至》的朋友,希望这篇文章能解答您的困惑。
打算观看《大火将至》的朋友,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提供一种观影的方法。
01
很多看过电影《大火将至》的朋友都有这样的困惑。
这部电影确实很好看。不过,让人搞不懂的是,电影到底想说什么?
首先,《大火将至》的好看,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另外,导演通过电影表达的是自己的设计意图。那就是,让观众产生与电影互动的乐趣。
正在看电影的观众,你们相信主人公阿马尔多是无辜的吗?
观众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就是电影的互动项目,也是其有趣之处。
森林大火烧毁了村民的房子,于是人们围攻主人公阿马尔多。
村民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断定阿马尔多是纵火的凶手,因为他曾经因纵火入狱,如今刚刚获得假释。
02
电影的玩儿法类似于“剧本杀”,都是解开谜题。不过二者又存在不同。
剧本杀是为了揪出凶手,手段是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
而《大火将至》的关键点不是破案,而是选择立场。
换句话说,就是选择是否相信阿马尔多是无辜的。
更特别的是,导演希望观众仅依靠情感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是感性的,是主观的。
为此,影片中剔除了所有可以帮助理性思考和客观判断的证据。
例如,电影开头只交代阿马尔多有纵火的前科,但是对他烧山的理由却只字未提。
再例如,电影没有说出片尾大火的起因。其结果是,观众和愤怒的村民一样,既没有证据证明阿马尔多有罪,也没有证据证明他是无辜的。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一处画龙点睛之笔。
消防队员匆忙赶往火险现场,公路上,驾车归家的阿马尔多与消防车擦肩而过。
阿马尔多虽然来自火情发生的方向,却有去镇上取药的事实在前,也算合情合理。
不过,就是刚才,在小镇上,阿马尔多的恋情还没来得及开始,便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就这样,两台方向相反的汽车,一瞬间的交汇,让整部电影变得有趣起来。
03
如果电影想达成预先设计好的功能,就先要锁定符合设计要求的用户群体。
从片头可以看出,《大火将至》是拍给“高敏感”人群的。
机械巨兽落下铁爪,熄灭怒目圆睁的照灯,如同向着藏身密林中的古树脱帽致敬。
导演以镜头“抚摸”古树满目疮痍的躯干,是对看似“不合群”的“高敏感”人群的怜惜。
有趣的是,电影自带筛选用户的功能。
众多影评盛赞《大火将至》如“诗”一般的意境。
这种意境集中表现在主人公阿马尔多和老母亲的山村生活。
远离喧嚣的日子和冷峻的山间春色。
这一系列对主人公日常生活的描摹,长达52分钟,占全片时长的60%。
这52分钟就像一件极具设计感的家具。除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还具备很出色的功能性。
首先就是前面提到,筛选用户的功能。
高敏感体质的观众,能感受到这一系列序列中的诗意。
对其他观众来说,这52分钟是缓慢且冗长的。
另外,阿马尔多就是“高敏感“体质的人,在旁人看来,他是个怪人,其实,他是一个好人,只是过的不太顺利。
在现实世界里,阿马尔多这样高敏感体质的人,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因此,观众也是高敏感人群,他们就更容易体会阿马尔多的困境。
例如,阿马尔多试图突破自我,主动融入人群,却因为对方迟了一秒说出“一起喝上一杯”的邀请,敏感的他,打起退堂鼓。
例如,他对女兽医暗生情愫,随后的情场失意更是毫无悬念。
这52分钟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
它为观众提供了一次和主人公阿玛尔多共同生活的机会。
这种接触比邻居和家人还要亲密,其所产生的视角,甚至比阿马尔多观察自身还要内在。
观众不仅能观察到阿马尔多毫无防备的真实一面,还能窥见阿马尔多自觉的,甚至是不自觉的欲望。
以此为契机,观众的身份,就像常常出现在电视新闻中,接受采访的,犯罪嫌疑人的邻居和亲人。
看到村民无端殴打阿马尔多,观众此时处于一种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矛盾冲突的心理状态。
一部分观众会主观认定,阿马尔多是凶手,不出所料。
但是,在理性上又不得不承认,他仍有可能是无辜的。
另一部分观众会主观认定,阿马尔多不是凶手。
同时,在理性上又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存在作案的动机和可能性。
如果,侦探游戏的乐趣在于挑战玩家的心智。
那么,电影《大火将至》的有趣之处则是考验观众的良知。
04
如果,您正计划观看这部电影,请尝试暂时将逻辑思维抛到一边,因为这是一部需要以情绪观看的电影。
您可以先试着走进主人公的生活,观察他,了解他,然后记住内心对这个人的感觉。
当山林中的大火熄灭,村民心中的怒火却烧到阿马尔多的身上。
看着躺在地上的阿马尔多,请您试着去感受自己内心。
您此时此刻的情绪,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之所在。
人海茫茫,因光影相遇。
相隔万里,伴文字相识。
我的公众号【逐年追影】,有空常来。
如果我们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您向我们发出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