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工作是跳出来的?
近几年,常常看到各种对职业规划、个人生涯规划推荐和介绍说:在信息更迭频率高的时代,要拥抱变化、适应变化,要有竞争意识,讲全球视野,才能做好人生规划。
最近听到逻辑思维中推荐《领导力》这本书,里面提到关于竞争意识和竞争格局,提到“牛逼的人都是没良心的”。叫做没良心定律。该定律指的是牛逼的成功人士,就是敢于抛弃自己习惯的,过去的合作伙伴、旧力量,转而寻找新力量。
这也似乎一直印证,好工作都是跳出来的,通过不断跳槽与适应新变化来实现和增值自己的价值。周围朋友似乎也经常上演这样现象。
一位在国企集团总部的朋友,总是遗憾自己不够有勇气跳槽。每年周期性和我抱怨关于工作不顺心,对现状的不满,抱怨着抱怨着10年过去了,职位从分子公司到集团总部,薪资调整,然而,对比通货膨胀、对比外部机会,总是差那么一点点。
一位刚面试的候选人,30岁离开宇宙行后,从此开始拥抱变化。最近7年走了8家公司,平均在在职时间1年,公司类型五花八门,职位看起来高大上,税前薪资扎眼,然而,合规底线的前提下,这样的薪资、这样的履历,基本没有哪个主流金融公司总部敢接受。
上一个的精耕细作,一定程度上是那家公司的熟手,遗憾所在公司并没有适时的拥抱变化,没能保持行业的活力和盈利增值能力。另一个时刻拥抱变化,所在行业也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规模,只是频繁的跳槽越来越摊薄个体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不仅仅是字面意思,更是一种自我认知和信息处理能力的直接对比。
上述两位都用了最简单最熟悉的方式,希望实现个人价值的增值。第一位在国企工作的朋友,扎根岗位,不断熟悉行业、熟悉工作内容,做到熟悉交流沟通人员,熟悉的流程模式,唯一不同的可能是分子公司到集团公司,处理信息的基数加大而已。不断跳槽的人则更简单粗暴,通过跳槽,混资历和经验来获得增值。这两种增值方式,按照吴伯凡老师的说法,就是被“认知的自动化”所绑架,即:在自己熟悉、喜欢的领域不断加码的行为。这种单环行为属于熟练的无能。
我们无法判断选择的对错,也无法确定这个认知是否属于闭环系统,也许那么一次成功,一次调整,使得我们可以达到目的,获得快感,继而,我们用惯性,来加深我们的熟练度。不管这种熟练是否已经成为拥抱真正变化的一种障碍。可是,我们哪里有勇气对自己曾经成功经验和喜悦say no呢?诺基亚和柯达,这样的大公司,年年花巨额资金研究战略、研究行业态势、研究规划,甚至也了解可能的颠覆点,然而,最终还是被时代所抛弃。
大企业如此,更别提我们普通个体。不管是跳槽还是原地不动,都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好工作到底是不是真的跳出来,首先的确来源于我们的选择,其次,来源于我们接受选择后对信息的不断加工和对比程度。
对于我们普通个体而言,选择了某个行业、开始了某项工作岗位,在开始时,无法事先判断所在企业是否属于单环系统,也的确无法看清行业的变化。按照万维刚老师解读的《尺度》分析原理,最简单的就是选择大的行业和大的公司。在大的公司中,无论从接受信息还是参与的会议,要保持超常的主动性,有意识的选择和反思自己是不是在现有岗位上很舒服了,是不是眼界仅仅盯在这个行业了,是不是只顾着做好流程中的某一类而忽视了全环节等等,让自己的思考和认知要时刻准备接受逻辑的考验。
当然,在大公司待上两年后,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行业、企业是否属于闭环循环系统了,可以决策自己该不该跳槽,该不该走出去看看,也可以关注后对比自己的能力,判断是否值得如此一跳。不跳槽的遗憾,频繁跳槽的,是看起来很美。短期看,的确是好的工作都是在挪动和不断调整中产生。只是这个调整是以不断接受和增强自己核心竞争力为前提。
抛弃旧的力量,有勇气形成自己新的生长力量。不管是刻意练习还是时间管理,说到底,就是抛弃借口,开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