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帮上海喜乐分舵

2019.3.3 - 你真的会读书吗?

2019-03-03  本文已影响6人  裘叔拆书

[主题]:你真的会读书吗?;[片段来源]:《这样读书就够了》P2~3

R:阅读原文

如果不会烧菜,那就去读菜谱;如果总是跟人闹别扭,那就去读与沟通相关的书;如果买不起房,那可以去创业,同时读读“如何经营一家饭店?”“如何做好市场?”“怎样服务好客户?”这一类的书。有些书读来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提升能力,我们称之为“致用类阅读”。

所以,读书之前应该先确认自己的目的,然后选择不同的书,并使用不同的读法。比如,致用类图书就不用在乎是否读完,是否理清了作者的逻辑、知识脉络,而应该拆为己用,联系个人经验加以运用(至于原书的体系,并不重要。读致用类阅读的关键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小说或诗集,正读或跳读都无所谓,懂或不懂也无影响,沉浸其中,物我两忘,一个闲适的下午就这样消磨过去,比看电影开心,比旅游成本低,本身就是无用之用,又关乎什么“读书无用论”!

古代有人生病了,不论啥病—头疼了、手断了、消化不良了——都送到医馆,找同一个大夫用同一套“望闻问切”来瞧病。现代医院就不是这样,你到医院一层大厅的咨询台询问“我要看病,哪个医生最厉害”,对方一定不是直接回答你的问题,而是先问你的症状。

从全科到分科,从笼而统之到分门别类,这是一门学问进化的必然。

读书和学习也是。想想看,为了通过考试而读的书,为了消磨时间而读的书,为了博闻强识而读的书,为了解决问题而读的书……怎么可能用一样的阅读方法?

【I:重述信息】

大叔一直以来都有阅读的习惯,家里的藏书也不少,在朋友同事的眼里,一直是学习尖子生;但是大叔又是如何阅读呢?

无论什么书,拿到手,一定是认认真真的从头看到尾,似乎不这样看,就会错过什么重要内容似的。

结果呢?就是书看了很多,可没看过的更多;看过的和没看过的区别也不大,因为根本就没记住多少;要么就是看啊看的,就看不下去了;更别说,看了以后能够学以致用,提升个人能力呢;

为什么会是这样?读书明明是为了提升自我,可是,结果却和自己想的,相去甚远;到底要怎么样读书,才是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呢?《这样读书就够了》在引言部分,就为我们送上了答案。

1、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2、根据自己的目的去选择要读的书;

3、根据自己的目的和所选择的书,去选择读书的方法;

【A1:相关经验】

聊聊大叔自己的读书例子吧,大叔买的书不少,选择的图书要么是听了樊登读书会后,感觉还不错,就买回来的;要么是打开当当或京东,看到推荐,感觉还不错,就买回来的;要么就是感觉对某个方向或题材感兴趣,就买回来的;

对这些书,无论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还是《行为面试法》,或者《这样做明星培训师》、《好好说话》,我都是拿到后,就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的拜读一遍,而结果就是没看的书越来越多,看了能记住的却越来越少,而且看着很有道理,提升和改变却不多;这也不是自己的初衷啊。

再次阅读了赵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自己反思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1、读书前没有明确自己的目的;

自己到底是想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还是想解决自己某些方面的问题,亦或是为了扩宽视野,或是兴趣消遣,我并没有认真去想过,只是很模糊很泛的认为,只要多读多看就一定会有帮助,但是哪一方面的帮助,却没有仔细考虑。

2、没有根据读书的目的去选择需要读的书;

因为自己根本就没有去清晰思考读书目的,到底想通过读书改变些什么,所以选择的书籍都很泛很广,不是说这些书不好,而是没有很好的和自身契合,定位不清,不够聚焦,不能很好解决我的需求和问题;

3、没有选择合适自己的读书方法;

无论看的是什么书,自己用的都是同样一种方法,就和原文中古时候看医生一样,自然不能很好的对症下药;

【A2:我的行动】

(示例)

目标:在2019年3月底前,以分享为目的,重温《这样读书就够了》;

行动计划:

1、3月底前以分享为目的重温《这样读书就够了》;

2、使用便签法反求诸己,拆为己用,拆解《这样读书就够了》;

3、用过级技能,根据便签,写出拆书分享逐字稿;


小伙伴,你呢?在看了我的分享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吗?欢迎留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