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小学部分
我的阅读史
前言
我的阅读史,总得来说,是大学和研究生时候看的最多,研究生时候有了微信,看订阅的公众号,碎片化阅读也不少。小学时候缺书,初中高中除了上课也没有特别想着读书。到了大学,研究生,有条件了,才开始看书。面对书海,就好像饿汉突然碰到了丰盛的餐桌前,也不挑,碰到什么读什么,吃饱之后才开始选择自己想读的。到了研究生,比较偏向思维心理认识方面的书。总得来说,书读了不少,也懂得很多道理,欠缺的就是实践、学以致用。未来的打算还是把读过的经典的书再重读一编甚至几遍,把书读薄再读厚,把书中的精华内化应用到日常学习工作中。
小学
我的母亲对我寄望很高,希望我通过上学读书这条路来改变命运,所以从小就对我很严。记得还没上幼儿园,母亲就借了语文和算术来自己教我,为我的学习之路打下了基础。当然,要讲述我的阅读史,那么先明确下概念,对我来说,阅读不包括学校的教科书比如语文课本,我觉得这些是大家都会阅读的课文,不能算作自己独一无二的阅读史。
大概上幼儿园时候,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故事书,配有彩色图画,包含古今中外经典的寓言、童话、神话等故事。母亲会给我讲,对着图片讲故事,还买了新华字典,教我自己查字典,后面基本上我自己就可以看了。这本故事书对我启蒙作用上比较重要的,有趣的故事,靓丽的配图,动手查字典,都对我以后的学习产生了影响。比如一二三年级作文,我能编的把所有的格子都写满,风格偏向童话。后来这本书借给别人看了,最后不知道在谁家了,四年级时候我找了好几家都没有,还伤心过一阵子。农村里那时候真的很少能找到少儿读物。
第二本书是小学时候跟父亲去城里看病,在车站书店买的《脑筋急转弯》。记得当时一有空就拉着大人来让大人提问,然后自己想,不过最后往往都是想不出来去翻答案,看了答案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小时候村子里真的没有什么书可以看,曾经从隔壁邻居家发现一本《方与圆》,刚开始以为是讲数学图形的,后来当做故事看了,整本书看完只记住了作者好像就是告诉大家要脸皮厚!我的姑父算是文化人,我的名字就是他取的,平步云。我去姑妈家里就去他的放书的柜里看,姑父上有色金属公司的高工,好多专业书我看不懂,有一次找到了一本关于包拯的小说,忘记书名了,当时就当故事书看了。在姑妈家里找书最多的还是表哥表姐的课本,那时候新书下来的晚,每学期都要提前借以前的旧课本先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