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2 怎么进行合理的用户细分?

2021-04-11  本文已影响0人  威Sir漫话

张小龙说,分类是人类大脑的识别模式,分类是化繁为简的方法之一。

互联网产品是前人前面,将用户分为多种类型分别服务已经成为了业务常态。在做用户细分的时候,往往也会遇见一些问题:

不进行用户细分,没有差异化,拉新难。

如果用户细分不合理,需求就难以满足,留存困难。

那我们怎么进行合理的用户细分呢?

1.按照商业模式中的角色分类

梁宁在其课程《产品思维三十讲》中,根据用户的不同角色,对用户做了如下分类。

第一只羊:种子用户

头羊:核心的、头部的、有网络效应的用户

大明羊:对自己需求非常了解和清楚的用户

小闲羊:没有消费需求,来打发时间的用户

笨笨羊:大概有需求,但是没有那么明确的用户

狼:商家

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直接,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分类方法。举个栗子,刷抖音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试吃、试玩博主。商家向这些拥有粉丝流量的博主免费提供产品和服务,他们就是头羊。头羊免费享用后就会做出点评,给出推荐,吸引大明羊、小闲羊、笨笨羊来消费。

2.根据用户的产品使用周期分类

《UCPM-产品管理知识体系》这本书根据用户在某个场景中,产生感受和需求,到寻找方案、挑选产品、购买产品、使用产品、最后进行售后的整个周期中,将用户分为5类。

购买者:执行购买行为并主要关心价格

使用者:使用产品并首先考虑产品的性能

影响者:为决定的产生提供指导的群体

信息管理者:控制信息流向并与他人联络

决策者:正式批准购买决定并关心决定的内部政策部分

比如在教育领域里。像早教产品:决策者、购买者、信息管理者、影响者都是家长,而使用者是学生。企业服务产品:一个办公软件的购买要通过采购部的货比三家、财务部的预算、使用员工的意见、专人的管理维护、高层的决策。

3.根据用户对产品的熟悉程度分类

《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根据用户对产品的熟悉程度,把用户分为三类:

小白用户:刚使用或者不经常使用,对产品并不熟悉

普通用户:对产品使用情况良好,占用户群体比例的大多数。

专家用户:对产品依赖程度高,能提出很多观点意见,是产品的有力支持者

根据这种分类方法,方便我们分析:同一群人,在不同场景下,分别可能会遇见什么问题。同一个场景下,不同用户群体,可能会遇见什么问题。

4.根据界面的交互设计目标分类。

可以把用户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补充人物、客户人物、接受服务人物、负面人物六类。

主要人物:一个产品的一个界面只能有一个主要人物模型。 

次要人物:存在一些额外的特定需求,可以在不削弱产品能力,以服务主要人物的前提下得以满足。 

补充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代表补充人物的需求,一个界面可以用任意多个补充人物相联系。

 客户人物:是客户而不是终端用户的需求,一些客户人物的界面可能会成为自己独有的管理界面的主要人物。 

接受服务人物:并非产品的用户,却直接受产品使用的影响。 

负面人物:用于告知产品不会为某类具体的用户服务,即不是产品的实际用户。

 这四种分类模型适用于PM的不同的工作场景,是已经成型的、常规的、粗略的分类模型。用户细分是企业为了实现用户需求的异质性、并集中有限资源进行有效市场竞争的行为。

#每天一个思维模型: 01 机会成本

概念:机会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决策过程中面临多项选择,当中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我们做好选择后,所必须牺牲的代价。

举例理解:比如某次我去买水果,我喜欢的三种水果从喜欢程度排序分别为:苹果、香蕉、葡萄,但是我带的钱只够支付一种水果的费用。如果我买了苹果,那我的机会成本就是香蕉而不是葡萄;如果我买了香蕉,那么我的机会成本就是苹果。

意义:机会成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做抉择时的思维框架,刻意训练之后,可以防止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做出本能反应。比如租房问题,很多人为了省钱会选择租比较偏远的房子。但是做出这个选择后,所放弃的可能是不方便随时应对公司问题而丧失的升职机会,也可能是上下班通勤所浪费的时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