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伯乐推文汇总书香伯乐推文收录江雪阁的推荐文章

遥远的牧歌

2023-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都在路上

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参加第七期阁·主题读(李娟)征文活动。

当我们这些朝九晚五的简书作者还在为写什么不知所措的时候,年轻的作家李娟在2010年已经跟着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人深入阿勒泰南部乌伦古河南面广阔的荒野深处,度过了一段历时四个月的艰辛寒冷的荒野生活。李娟以第一视角记述了哈萨克民族的冬季放牧的日常生活,于是就有了长篇纪实散文《冬牧场》。《冬牧场》作为一部非虚构的优秀作品,带着阿勒泰零下40多度的寒气向我们走来。在简单装备加上古老传承经验的支撑下,冬牧场上又一次奏响了牧民们用生命谱写的牧歌 。这遥远的牧歌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生活与写文章的意义。

一、真实的生活

当谈起牧人生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在自由的游荡,牧人们像将军一样指挥着千军万马,一路前行到达指定的地方。其实那些只是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放牧生活的高光时刻而已,真正的生活特别是冬季放牧的时候,牧民依然要面对着祖祖辈辈面对的那些困难与挑战。春夏秋冬的交替中,牧人们在千里草原上谱写了生命之歌。

春天,牧人们追逐着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黙黙无声。

传统的牧民的生活就是逐水草而居,继承祖先传下来的智慧,牧民赶着牲畜从夏牧场转到冬牧场。在暑来寒往中,羊走过了完整的羊生,牧人的青春,爱情与希望也都无声无息地在天地间划过,写下了生命的牧歌。

作为一位作家,通过参与冬牧场的生活,李娟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根与魂,也就形成了独特的代表作《冬牧场》。罗振宇在23年的跨年演讲中说过:“我们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证书和技能,而是过去一切经历的总和”。有了冬牧场的经历,李娟也形成了看世界的独特视角与感悟。书中没有华丽的文字,精致的生活,却依然能够直达读者的内心深处,这就是生命的力量,也是文字的使命。

虽然作者李娟一直生活在新疆,但冬牧其实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虽然带了各种装备,准备了各种预案,还是被现实生活好好上了一课。低温,喝水,吃饭对于其他地方的大部分人平常的事情,在这里都成了考验。还好,在有着丰富冬牧的经验的居麻一家的帮助下,这些关也就顺利过了。李娟也成为冬牧团队中的一员,负责清理牛圈羊圈,背雪,打馕,赶牛 。

冬牧场的水是落地的无根之水,要是有容器接了,存着泡茶,就是相当美好的事情了,可惜现实中只有茫茫大地上的不那么厚实的雪,还有需要买的存冰。取雪也是日常的重要任务,连着土地的雪放到袋子里,再背回去,化开,沉淀分离,才能得到能用的水。烧茶,做饭,洗漱都要用,所以洗头和洗澡就变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这在对于普通人而已言是很难想象的生活。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的困难,我们也会发出各种感慨与抱怨。想想冬牧场的生活,大部分人的生活难度不会比冬牧的生活更难的,重要的是。我们也可以学习李娟,实践作家实地采风的职责,迎难而上,更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严酷的生活,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找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

对于写文章而言,生活经历才是每个人最应该珍视和好好挖掘的宝藏。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一样,这也就构成了独特的视角与风景。不论写作的风格与题材如何,经历与思考感悟始终是写作的根,脱离了这个根,再优秀的作家也很难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来。莫言,余华,史铁生等一批优秀的作家,都是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具备独特的视角的,再加上对文学和写作的训练,这样才能诞生出《生死疲劳》、《活着》,《我与地坛》等一批优秀作品。

对于业余写作而言,大部分人没有机会接受专业的训练,天赋也平平,靠技巧和天赋的路是很难走的远的,还是要回归生活的本质和写作的本质。用心体会生活,用笔记录生活。深深扎根于生活中,不断吸取养分与力量,找到人性中的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二、生生不息

在城市生活的的大多数人,很少有机会面对一只活生生的羊。虽然我们大部分人都吃羊肉,羊的一生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在冬牧场,生与死是羊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也是牧民习以为常的事情。羊从生下来后,就得到了牧民持续的照顾,新生的,生病的羊还有优待。入冬前,根据羊的健康情况和草场的草的数量,有一部分羊就要结束羊生了。居麻的巴塔(祷辞)仪式有些简单,毕竟也是完成了基本要求,告慰了羊的在天之灵。自然的法则一直都是残酷的,不论对野生的还是家养的羊来说。

羊听到了吗?羊谅解了吗?这是一个被宰杀者看着长大的生命。宰杀它的人,曾亲手把它从春牧场上的胎盘旁拾起,小心装进准备已久的毡袋,再小心系在马鞍后带回家……宰杀它的人,曾漫山遍野带着它四处寻找最茂盛多汁的青草,当它迷路时,冒着雨把它找回来……曾一次又一次给它抹灭虱的药水,处理发炎的伤口……在寒冷的季节,领它去往开阔暖和的南方旷野……这些羊都记得吗?宰杀它的人,又有什么仇恨和恶意呢?大约生命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吧:终究各归其途,只要安心就好。

草原上,羊的生杀也都是按照规律来的。刚出生的,自然会收到额外的照顾,帮助小羊成长。到了冬天,牧民们会把那些小羊和生病的羊请到地窝子里来取暖和照顾,这是认真的;到了秋天结束,要根据牧草的情况和羊的身体情况选择那些弱一些的淘汰掉,这也是认真的。牧民对待生活都是认真的履行一个好牧人的职责。牧民的职责就是让自己的牲畜群壮大,这个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勤劳,另一方面还要靠天吃饭。草长的好,自然就能为更多的牲畜提供口粮;草长的不好,就要减少牲畜。这就是一个自然中的食物链动态平衡的关系。在牧区的生态中,为了可持续的放牧,我们也需要让牧场“休养生息”一下,通过“退牧还草”政策,防止过度放牧,所以进行圈划,分区轮牧。让牧草能生生不息,保持好的生态环境。

对我这个外人来说,羊的生命多么微弱痛苦。羊的灾难那么多:长途跋涉,寒冷,饥饿,病痛……但千百年来,羊还是生存了下来。我们看到的情景大多是羊群充满希望地经过大地。就不说那些痛苦了—那是生命的必经之途吧。况且羊的命运又如此圆满地嵌合在眼前的自然中—羊多像植物!在春天里生发,夏天里繁茂,在秋天留下种子,又以整个冬天收藏着这枚种子,孕育、等待……赶着羊群走在荒野里,想到它们大多数都有孕在身,想到这些都是平静充实的母亲,便觉得这个冬天真是意义深远。

面对这个艰难的世界,羊在牧人的帮助下成为世界上的哺乳动物中排名靠前的动物。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类和农作物、驯养的家畜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和驯服的关系。人类选择了这些农作物和家畜,大幅度提高了人类的食物生产能力;同时,为了维持这种高效的食物生产能力,人类也为这些农作物和家畜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这些物种在地球上扩散提供了支持。这也正是草原上的牛羊生生不息的原因。

经历了人生起伏的苏东坡,告诉我们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经历人生的寒冬,是每个人的必修科目。读《冬牧场》,用心听着天地间的遥远的牧歌,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精神家园,渡过寒冬,迎接春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