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装认知的变迁
母亲是我对于着装的启蒙老师。小时候,穿衣打扮就像是母亲手中的魔法棒,跟随她的舞动将我塑造为不一样的形象。
从头开始,是蝴蝶、蜻蜓发卡,红的、蓝的、黄的发带,各式各样的发圈,经过妈妈的巧手变成精灵一样的装扮;
风格各异的衣服跟随四季变换,妈妈似乎偏爱黄的、粉的、红色等靓丽的颜色,我也就跟随着她的审美换上了粉色的马甲、黄色的套裙、红色的毛绒外套、粉紫的皮鞋、红靴子、绿色打底裤……仿佛永远都是春天。
记得90年代末流行了一段时间的套装,也可能早就不流行了,只是农村的时髦要落后那么几年。那几年,我穿上了绿的、黄色、粉色、紫色的套装;有的还带上了荷叶的花边,有的镶嵌了白色绸缎的溜边;有和衣服料子配套的扣子,有的是买来缝上的大花纽扣;有大圆领的,有大翻领的。
进入中学,妈妈对于服饰也变化的态度。更偏爱简单的,大方的,没有什么荷叶边也没有大长裙了;同时,全身上下一定有一样东西是亮眼的。比如白色裤子与白色运动鞋搭配的是红色的T恤;比如一身卡其色的装扮背的是大红色的米奇书包;比如绿色的校服和黄色的鞋子的搭配就像是倒插在地上的油菜花;比如一件玫红色上衣无论搭配什么都能在操场上一眼看到。这些年少的瞬间在我的脑海中,或是在同学们的记忆里应该拥有不容易忽略的印记吧。
但是,头发,或许是没看到城市里的孩子会把辫子梳得各式各样,所以每到冬天就剪成了齐耳的丸子头,夏天就是马尾,樱桃子和圣少女战士在交替着。
进入大学,有了一半的自主权了。可惜的是当时自己内心的自信不知道被风刮倒了大西洋还是哪里。总之对于穿衣打扮,整个大学期间就是除了舒适外都不记得了。厚重的齐刘海倒将自己的娃娃脸衬托得十分可爱,可是也看不出是18岁的大姑娘了,就像13岁的一样;同时过长的头发让自己看起来非常累赘,不理想的身高留齐臀的长发不可避免的让人看起来头重脚轻的感觉。 而服装更显得,嗯,太小女生了,说好的花季少女呢,硬生生将自己穿成了个裹脚的小女生。
2013年,我拿到第一份offer,去c厂。为期一个月的脱产培训,印象深刻,其中就有对于穿衣的培训,是当时著名的T老师讲的。让我第一次清晰辨识了什么是职业装。虽然除了公司发的套装外,我还未买过一套正装,但是从小在电影电视海报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对于职业装的崇拜,还是让我对穿梭于华尔街的那些精英穿着有某种向往。
对于着装,尤其是我这样一个自制力较差的人,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总是不经意之间在模仿,在融入,在被改变。说得好听点叫可塑性强,说得不好听叫没有自己的判断。因此,25岁的我还在摸索适合自己的穿衣风格。或许,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发自内心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