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的差别
董沛沛 坚持原创分享第345天
今天跟朋友聊天,聊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学习上,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习惯好的孩子,家长越来越省心,孩子已经开启了自动化模式,什么时间干什么,孩子自己会有清晰的计划。而习惯不好的孩子则陷入了恶性循环,问题越来越凸显,父母越来越不满,争吵越来越频繁,孩子也逐渐不胜其烦。眼看着陷入泥沼,似乎大家都在拼命的扑腾着,但结果却是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此刻,我们再去强调从小要养成好的习惯似乎已经无济于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花大力气去寻找方法重塑。如果我们要去找,那么方法一定是有的。而这个方法也必定是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知的,因为思想决定着行动,若要改变我们不喜欢的行为状态必须从根源入手。
举个例子:孩子缺乏学习动力。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做什么呢?大概是讲道理,旁征博引去举例论证学习不好结局会有多么的悲惨。有些孩子是能够听进去的,因为这些孩子的内在是有进取的种子的。而还有一部分孩子听时很触动,过后又不想动,不愿动,不去动。我们来想一下,在这里,为什么这种方法会失效?
我想到的是:教导者过于急迫,想要通过一次教导,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或者执着的认为说一遍孩子没有听进去,那就再说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通过一次思想工作,或者反反复复的老生常谈,让孩子彻底的洗心革面。一次思想工作能量再强,又能持续多久?除非是重大生活事件。反反复复的讲来讲去的道理,讲的次数越多,效果越差。而存在问题的孩子,大多是心理能量不足的孩子,他需要源源不断地为他注入能量,活水,才能让他流动起来。
还是刚才的状况,如果我们放弃讲大道理,开始从关注孩子的具体学习行为入手,是否会有不同呢?孩子坚持写完一项作业就对孩子鼓励、肯定,看到他一点一滴的进步,哪怕只是多坚持了一分钟。看到他,肯定他,鼓励他,及时的,适当的,真诚的,强化的,问问孩子,“你是怎么坚持做到的?我也觉得这真的很不容易呀!”“看着你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难往前走,妈妈觉得你很勇敢,我特别的感动、自豪!”试想一下,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帮助我们呢?是围在身边絮絮叨叨的讲大道理,还是鼓励自己迈开脚,每走一步就加油,助威?
当然,我们可能还会误解,哪有那样的时间呀!然而,这真的不需要多长的时间,高质量的陪伴,高就高在看见,带着看见去陪伴,看见他当下所付出的每一份辛劳,每一滴汗水。这样的能量实在太大。并且,一旦车子启动了,需要的外力就更少了。
看似差不多的鼓励、赞美,效果却天差地别。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多想想如果是自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自己最想要的帮助是什么?当然,前提是我们可以感同身受,刻意去感同身受。
细微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