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和提取

2019-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Knowingisbeing

导语

得到吴伯凡《认知方法论》第三模块算法与第一性原理“认知产能”中继输入与输出 - 简书后讲到:判断力和记忆力哪个更重要?


开篇给出结论“判断力比记忆力更重要”,引用法国非著名但很有智慧的哲学家拉罗什福科说的一句话:“人们会公开承认和抱怨自己的记忆力差,但很少会公开承认自己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差。” 

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愿意公开承认和抱怨自己的记忆力差,是因为人们知道记忆力差不算一个致命缺陷,但判断力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个致命缺陷,所以,没人会公开承认自己的判断力差。

当然,要知道自己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点很符合“达克效应”:要知道自己的判断力差是需要很高判断力的。

达克效应(英语: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英语: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简言之即: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胀。

记忆力和判断力作为跟智力相关的因素,判断力更重要。

记忆力是信息和知识的存储能力,而判断力是对于这种已经存储起来的知识和信息的快速提取能力。

存储是手段,提取是目的

1.存储是为了提取

一般来说,存储能力是基础性的,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存储是为了提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存储能力是低于提取能力的;而从另一方面,也由于存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某种信息、知识、感觉也就只是存储在你的头脑当中,如果不被提取的话就会渐渐被遗忘。

这一点要特别提醒你注意:要提升我们的认知必须防止一种异化——“只存储,不提取”,因为提取才是目的,存储只是手段

同理“只输入,不输出”也是一种异化,应当防止。

存储虽然以提取为目的,但提取本身能帮助你存储:进入到我们头脑当中的信息和知识只有不断被提取才能发挥作用,而每一次提取的过程都是建立连接的过程,不是纵向连接/提取,就是横向跟其他信息/知识点进行连接。

2.认知是生产,不是存储

信息和知识点在我们头脑中只有两种命运:要么放进你越来越完善和细致的一个个格子里,进行“收编性存储”或者“提取性存储”;要么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格子),会被驱逐或者自讨没趣,最终消失。

我们说“这个人很有思想”,好像在暗示一个人的思想是存储在他头脑当中的,就像我们说“这个人家里很有钱”,“这个人家里有古董”一样。而哲学家海德格尔早就说过:思想不是thought。Thought既是动词的过去式,也是一个名词。一个人有思想,是说他是一个“正在思想的,始终在运思着”的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是一个始终保持运思的人,而不是他头脑当中有多少既成的思想,那都不是思想,而是知识点,也都是一种存储。认知是一种产出,一种生产状态,而不是一种被输入和存储的状态。用英语语法来讲,认知是一个进行时态,而不是完成时态。

3.提取能力的两种形式

第一种,纵向连接

当你遇到一个新场景、新事实、新信息和知识的时候,你能够迅速将眼前刚遇到的这些东西跟已经存储在你头脑当中,甚至存储得非常隐秘的东西进行快速连接。

第二种,横向连接

你已经存储了很多看上去毫不相关的东西,这时由于某种刺激,你把八竿子打不着,但实际上有潜在关联的信息和知识迅速连接起来,生成一种新知识。你好像并没有增加知识存量,只不过把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连接起来而已。这就有点儿像玩乐高玩具:你的乐高砖数量没有增加,但你不断将那些积木进行组合,形成一个个你从来没见过的、别人看了以后很吃惊和赞叹的新形状。

如果我们用搜索技术来做比喻的话:

一种提取是“关键词搜索”,比较容易,比较初级:你输入一个关键词,它给你一大堆有这个关键词的相关网页;

一种提取是“语义搜索”,更高级也更难:有一个东西突然刺激到你,或者你突然产生了某种想法,这种就没办法通过输入几个关键词,找到跟你这个想法关联的信息和知识。

“语义搜索”是一种模式识别:如果你想进行这种搜索,就必须要找到字面背后的一个模式,然后用这个模式来寻找一种匹配——这种匹配不是字面匹配,而是意义匹配。

我们的认知更多时候不是按图索骥,而是模式识别。而这种模式识别有两个前提:存储量要足够大;你要在这些大量数据式的存储中生成模式,实现模式识别,然后才可能实现提取。

“语义搜索”的提取能力是一种更高级,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认知能力。

吴伯凡老师最后用三个英文词来说明存储能力和提取能力之间的关系

Mark——标记、收藏;

Remark——觉察、评论、注意;

Remarkable——卓越的、非凡的、值得注意的。

我们浏览网上信息的时候,觉得一个东西挺有意思,就把它mark(收藏、标记)一下,但是“收藏等于遗忘”,你回过头来再看你收藏的众多知识和信息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毫无印象。

你想有印象就需要重新再来看(remark)。你再次发现意义的时候,再度进行收藏,或者你的头脑当中对它产生了印象——被你收藏过,但又被你遗忘的东西再次被收藏的时候,下次你能够提取这个知识和信息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强。

如果你隔一段时间再回过头看,又一次remark它,它最后就变成了remarkable。

remark(再次标记)是注意、觉察,反复的remark会越来越引起你的注意和觉察,变成remarkable。

用尼采的话说,“只发生过一次的就等于从来没有发生”,第二次发生的时候,你再度收藏其实也是一种提取:把眼前的信息、知识或者人跟你以前的存储进行某种关联,这是一个提取的过程;经过反复提取,你的头脑中就会变得非常地醒目,在你的意识中就建立了一种高带宽的专线连接,你对这个信息和知识就能达到像福尔摩斯那样的瞬间提取状态。

存储和提取虽然有差别,但也有一种内在的关联:通过提取来存储是最好的存储


小结

1.定期(一个星期或最长不超过2个星期)整理自己的收藏夹,勤做笔记勤归类,可以把相关内容链接放到印象笔记中归类。

2.看到喜欢的很重要的文章,先做记号收藏(Mark),一星期内回看这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Remark),一个月后再回头看,把他变成Remarkable,是不是跟遗忘曲线原理有点像?

3.存取和提取的关系就像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输入是为了输出,存取是为了提取;输出依赖输入的数量和质量,提取依赖存储的数量和质量;输出可以倒逼输入,通过提取来存储是最好的存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