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七)这部充满悲剧的作品,有什么积极意义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白鹿原》展示更多的是镶嵌在历史背景上的人的样貌,心理结构和命运悲剧,那么这部弥漫着悲剧氛围的剧作,它的积极意义又是什么呢?细思量,并从其精神内核进一步推敲,或许是为了在历史追忆和文化寻根中总结经验、警醒世人。
一切的追忆和寻根都是为了更好的了解真相,汇集经验和智慧,古为今用,警醒世人。以下从三个方面对《白鹿原》中的人性、苦难和悲剧的真相意义,尝试作一些个人理解:
一、人性的真相
(1)资本方面:一切资本或许都是有原罪的,从而裸露出人性自利的一面。这一点就连腰杆板直的族长白嘉轩也不例外,小说中的他曾种罂粟翻盖了四合院和马号,另外,为了延续白家血脉,巧取了鹿子霖的慢坡地,把祖坟迁址于此,才留住了他第七房女人的命,并有了子嗣。
(2)后来,儿子白孝文当了县长,白嘉轩想到这也许是风水宝地荫育的结果,他盯着疯了的鹿子霖说:“子霖,我对不住你。我一辈子就做下这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我来生再世给你还债补心”。
(3)弱者方面:再看白嘉轩对田小娥的问题,可以说,女儿白灵和田小娥同样都是反判,共同之处都是向氏族祠堂和旧秩序发起挑战,而且白灵也是自由恋爱,并同兆海和兆鹏都有情感纠葛。
(4)但白嘉轩对田小娥的态度是连死了都不能放过。但对女儿白灵和兆鹏时,他那种强势的心里结构却瓦解了,只能徒叹奈何,那种自信在强大的对手面前顿失颜色。
(5)再看白孝文小时候,当他看到白嘉轩在祠堂棍打族人的时候,吓得尿了裤子,被兆鹏、兆海和黑娃嘲笑,此时的白孝文上去就警告黑娃,谁都可以笑,就你不能笑。白孝文这一生都在惩治比他地位低的黑娃时才能找到自信,并时时体现出自己的优越感。
二、苦难的真相
(1)历史,不过是苦难的历史。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在他的《潼关怀古》中沉郁地道出了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名句。
(2)尤其是《白鹿原》选择的历史时段,正是外族入侵,封建王朝覆灭,国共矛盾等交织叠加的时期。历史在循环往复中前进,在苦难中蜕变和新生。
(3)白嘉轩等一行人正在交皇粮时,说皇上没了,鹿子霖一下被革命军铰掉了辨子,吓得魂飞魄散;转眼,国民党又在白鹿原建立起了乡党所,鹿子霖又成了乡约;一切还没来得及回味,两个儿子一个成了国民党,一个是共产党。而黑娃一会儿闹革命、一会儿土匪,一会儿农协,一会儿保安团。
(4)时代的变化在鹿子霖等人的膛目结舌中,艰难地前进着,而白鹿原上的人为了活路,一会儿懵懂地种罂粟,赚取钱财;一会儿想尽办法藏粮食,虎口夺食;一会儿突出冲围,求个活路。这一切都自顾不暇,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都是血泪成河。
(5)苦难,才是生活的真相;苦难,才是我们古老大地民族生存繁衍,夹缝中求生存的真相。所以,一切历史只不过是苦难的历史。
三、悲剧的真相
(1)历史,不过是悲剧的历史。司马迁认为历史是由英雄创造的,而且是由悲剧英雄创造的。这里或许可延伸一下,一切历史也只不过是悲剧的历史。
(2)再看看我们的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其中除了《西游记》外,其他三部现实主义作品都带着浓厚的悲剧意味。那么,《白鹿原》也不例外,它的艺术特点之一就是贯穿始终的悲剧氛围。
(3)因此,悲剧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知道,悲剧不是消极的代名词,就像鲁迅说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
(4)这种悲剧和现实理想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对于艺术作品而言,悲剧相较于喜剧而言更有夺人心魄、净化心灵和警醒世人的作用。
(5)而《红楼梦》中的一首“好了歌”同样总结了《人民名义》中高育良的悲剧结局,以及他对权利的追求。
所以,了解人性的真相、领略并体会我们的悲剧,深知我们的苦难,为此,从民族文化的追思中,时刻观照我们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然后,依然剽悍地活着。这或许就是《白鹿原》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