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学院我的大学

让你平庸的6种思维习惯,你中了几个?

2016-10-24  本文已影响60人  图丁Glax

有一些思维习惯,无论你是毕业多年还是正在上学,都多少存在于你的头脑中。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称它们为“学生思维”,因为这些思维几乎都是在小学到高中的12年教育中培养出来的。

我一直特别喜欢用这个比喻:学校就是一个游乐场,有既定的规则,只要遵守,就能玩得很开心;而社会就是一次荒野大冒险,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生存,可是没人能告诉你该怎么生存……

所以,在12年的教育中,我们被“游乐场的规则”培养出了一系列思维习惯,可是面对场景的转换,这些思维可能会让你的“荒野大冒险”变成“荒野大逃亡”。大学,就是这两个场景转换的过度时期,所以如果你在读大学,请抓紧时间进行思维转换,毕竟大学依然残留着“游乐场规则”。

下面,我总结出了6个最常见的“学生思维”,不过这些思维方式不能完全以好坏评论,只是它们更容易让你变得平庸。

1.我只有专科文凭而已

上学的时候,最喜欢分三六九等,贴各种标签。从学校的“省重点”、“市重点”到“重点班”、“普通班”;从“三好学生”、“问题学生”到“年级第一”、“班级倒数”,真是早早地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是哪一类人……

慢着,贴标签可是要建立在“连续性假设”之上的,也就是这个世界是要线性地、永恒不变地向前发展,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没有哪个王朝能永远富饶,也没有哪个家族会被永远奴役……

一个人最可怕的“牢狱”就是贴上的标签,就像五行山上的佛咒,哪怕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也被压得翻不过身来。

所以,如果你喜欢说“我可是XXX呢!”或“我只是XXX而已……”,那么你一定陷入了思维误区。“我可是985大学的学生”并不能说明你未来就能衣食无忧;“我只有专科文凭而已”也不能说明你没机会成为行业精英。

任何便签都不应该为自己设限,同理,以下的想法都是典型的设限:

我才大一,这个大二才需要掌握。

我只想做技术,看经管类的书干嘛?

我是学医的,互联网行业和我无关。

我从小就怕水,学不会游泳。

我只有2K工资,别给我5K的活。

我是做文案的,设计的工作我不懂。

这类想法我听过太多,这里只列出这几条,看看你占了多少?

2.他好厉害啊!我也要成为他

上学的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喜欢用一个“榜样人物”来激励你,可能是班上的小张也可能是报纸上的小明,让你“向他学习”,因为他赢得了某某比赛、得到了某某证书、进入了某某大学或企业……

所以你决定去考某某证书、读某某研究生、参加某某比赛、去某某国家留学、争夺某某名额……你把这些当做了你的追求,而这些只是他们通过不懈努力后,自然而然得到的东西。他们变得厉害是因为自身的素质和努力,顺便得到一些“成就”,并不是因为得到这些“成就”才变得厉害,这个因果关系,我们常常会颠倒。

所以,你想成为厉害的人,关注的不应该是他的“成就”,而是要去关注他的品质、思维和素养。单纯复制他走过的路,不能真的成为他。

如果你想成为某个行业的精英,努力去研究、去实践,读不读研、考不考证都不再重要。这个社会越来越靠能力说话,在你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准后,证明你能力的机会自然会出现。

另外,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在上学的时候,好坏的衡量标准主要是成绩,偏科的被认为成绩差,打篮球、弹吉他厉害的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所以在学校教育下,我们拼命追逐的那个“他”只是文化课成绩好的“他”。

可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由不同领域的强人组成的,所以不要看到某个厉害的“他”就放弃一切去追逐,可能其他领域更容易发挥你的价值。

3.为什么没人在乎我了?

我们从小都在过度呵护中长大,你的一点小改变,都会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你的一点小努力,都会被他们不断鼓励……好像全世界都在围绕着我们转动。

可是,这一切都在进入社会后结束了。你会很难过地发现,真正“在乎”你的人越来越少。你去面试的时候如果说“我能力不强,但我会努力……”对不起,老板不会鼓励你,而是换用能力更强的人才;你想去勾搭某个厉害的人物,却发现人家根本没空搭理你,而你还要骂他太做作……

事实上,这个世界所有联系的本质都是「交换」。你用能力和时间来交换工资,老板看中的是交换的结果,所以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你用你的资源来交换他人的资源才是有效社交,如果自己不牛,拿什么来换牛人的资源?

所以,陌生人不会在乎你的生活和事业,只有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努力成为有资源的人,才能有机会换来应得的回报。

理解了“交换”,你能想明白很多事情,比如你的时间是多么宝贵,它可以换来多少的价值;还比如下面的问题……

4.好贵啊,还是省点钱吧

大学之前,我们能自由支配的钱实在太少,所以部分“穷人思维”也存在于“学生思维”中。那就是,不舍得为信息和服务付费,为了省钱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舍得投资自己,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就像刚才提到过的“交换思维”,好东西是要换来的,而钱无疑是最好的交换载体。如果想征求某个大神的建议,那就可以花钱在一些问答平台上提问;如果想学某个技能,那就可以花钱买高质量的课程和资料来学习;如果某个软件、硬件能大量节省你的时间,那么就可以花钱买下来,用节约的时间创造更大的价值……投资自己,是最聪明的投资,你未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而免费的,其实背后都有更贵的损耗。免费的课程可能是想推销给你你并不需要的服务;免费的软件,有大量的广告干扰你的工作和学习;免费的资料,耗费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筛选……

信息、知识的价值是无限的,但是要感谢现代商业社会,将它们包装成产品,赋予了一个固定的价格。所以如果内容符合需求、价格可以承受,就不要吝啬手里的钱了,用有限的价格买来无价的信息和知识,岂不是赚大了?所以下次买书、买课程、买资料、买软件的时候就不要再吝啬了,它们比你吃一顿大餐划算得多。

5.学姐说我们专业必须考研

老师说,能报一本就别报二本;学长说,能学理科就别学文科;学姐说,这专业能考研就努力考……

作为一个没经验的“小迷茫”,我们面对一些重要选择时,总是不知所措,所以很喜欢听前辈的意见。可是,这些只是他们的个人“观点”而已,你却把它们当成了客观事实。认为他们是过来人,有经验,所以就不加思索,完全照做……

我们从小都是长辈或前辈帮我们做决策,从上哪个学校,到做哪本练习册,别人的观点都成为了我们要走的路。所以我们习惯了把观点当成了正确的事实。其实,人们都喜欢将自己的观点、价值观强行灌输给别人,甚至很多情况下是无意识的,因为他们自己非常坚信这些观点,认为灌输给你是对你“好”。

轻易听从别人的观点,是因为你缺少了独立判断的思维习惯。凡是遇到问题,都希望有现成的解决方案,造成这个原因的唯一解释就是“”,懒得去搜集第一手客观信息,懒得做理性的推理,懒得去深入思考问题。如果你经常喜欢不经过自主搜索就问别人问题,你很可能就有这种思维习惯。

6.我还没准备好……

上学的时候,我们都要经过各种复习,才敢去考试,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就会惧怕考试甚至不敢去考试。这样的经历导致我们惧怕去做没把握的事,甚至明明万事俱备都觉得自己没准备好。

做事情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火箭发射式”,要在按下发射按钮前,想清楚所有将会遇到的问题,将事情准备万全,因为你不可能在火箭飞的时候给它加油。所以发射火箭要集结最顶尖的科学家,耗费漫长的研发时间和惊人的经费。因为在按下发射按钮后的成败,决定前面的所有付出。

另一种是“快速迭代式”,也就是有了idea就开始去做。用最小的投入快速落地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自己的方案快速迭代,甚至要不断调整自己的idea,因为可能在一开始就想错了。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成功和失败,因为你在不断试错、不断否定自己,逼着自己朝对的方向前进。

哪种方式更适合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很显然是第二种。在真实的世界里,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准备好,因为如果不去实践,我们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遇到什么问题,没有人给你准备好现成的题目去刷。

所以,做成一件事的最好方式就是现在开始做,以最小的成本开始,遇到问题就去解决它,解决不了就改变idea或直接否定它。想读懂英文原著,那么现在就捧起一本开始读,不懂的单词去查、不懂的用法去问;想坚持写作,那么现在就开始动笔,想到一个主题就开始写,哪怕是“如何穿袜子”,你都可以去查阅相关的文献、做个简单的调研、进行深度的分析,直到写成一篇文章……所以idea真的不值钱,值钱的是如何实施,值钱的是你的坚持。

总结

上面只盘点出了6个最常见的思维方式,看看你中了几个?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思维已经深埋在头脑中成为了习惯。如果不能改变,很有可能让你一直平庸,一直在随大流,一直被人领导……当然,在学生时代,这些思维习惯反而会让我们“适者生存”。可是我们不能永远活在学生时代,总有一天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