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钱也快乐的生活方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往低物欲方向靠扰了,在网上也能随处见到一些贴子:一天仅消费10元,月消费不到500元,35岁退休,40岁财务自由等等话题。
不知道是受环境影响,还是有的人本身特别向往低物欲生活。
如果是前者,经济环境下行,工资下降,不得不降低生活欲望,不得不从高欲望的生活降低下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而且需要很强的毅力。
但如果是后者,本身没有过度的消费欲望,就只想去繁从简,想过自由简单的生活,甚至想通过放弃自己当下优秀的职位,来实现低欲望自由人生。
后者倒还是蛮让人敬畏的。
有一本书,书名是《五十岁,我辞职了》作者是日本人,她曾在《朝日新闻》任职,是一名有名的主编。原本正常人的思考路径是,努力工作到退休,领取高额的退休金,过着美满幸福的晚年生活。
可这本书的作者并不是这样思考的,她觉得人生并不仅仅只有和钱绑定在一起。也可以尝试着不为工作不为了赚钱而活,而是真正的为自己而活。
通过读这本书,我有几个感受,今天想在这里聊聊。
1. 作者的欲望不强了,出人头地欲、消费欲、甚至连食欲(美食)都淡了,自己又酷爱烹饪,不知不觉,消费就降下来了,对金钱的欲求就不强了。
低欲望可以让人们放下很多东西,甚至有可能放弃自己当初的追求。
2. 作者希望有自由的时间,可以随心做事,而不是奉命填坑。当然年轻时候的她,也是追求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
但现在发现,其实在人们看来真正好的,优秀的东西,并非全部都合适不同年纪的自己。作者也慢慢明白,其实真正合适自己的才是最优秀的。
3. 作者没有家庭子女责任,也是天助神力。傅真说“孩子是最大的人质”,有孩子有家庭,做决定不可避免要考虑对他们的影响。
从这点来看,50岁的人,90%的人都是有小孩的,他们不管做什么决定,都会考虑子女教育养老问题。
但如果你是一个人,自然事情就变得再简单不过了。
4. 这样的低欲望不追求创新的人生,政府肯定是不鼓励的,政府鼓励的是更多联结,社会化大生产大消费,每个人都织在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内,互相需要,互相推进,促进整体增加和提升。
如果都是欲望降低、自给自足,不贪婪不竞争,那不就死水一潭了么?经济发展也会受限,甚至有可能倒退,更谈不上社会进步了。
5. 作为个人,如何选择你自己的人生?要看的因素还蛮多的。
比如看个人经济、欲望、性格、责任等等。社会能有这样多样性的人才,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就已经是物质丰富、个性比较自由了。
这种自由的度,每个人定义的值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