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文化想法散文

没的选择:为赚钱而过度工作

2019-02-27  本文已影响64人  眺山

著名美国作家马克 · 吐温的中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该是读过的吧?小说主人公亨利 · 亚当斯在伦敦的奇遇故事是否还记忆犹新?

当年的阅读过程中,或是今天的读完之后,肯定是有过自己的想象的。

著名影星索菲娅 · 罗兰主演的英国电影《百万富翁》看过之后,是否更为激情过自己的思想与人生作为——“我何以能够”呢?

这小说与电影,或在温饱富裕前的年代,或在温饱富裕的“进行时”,或在温饱富裕后,都是不能否认其对我们思想与实际生活的深刻影响的。

特别要着重提示的是:在今天温饱富裕后的日子中,我们是否让自己的思想深入地深刻思想过“人与财富的关系问题”呢?

人,与财富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以为,今天该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饱有深度思想了,也唯此,才能真正把“富起来了”的日子过得更好。

索菲娅 · 罗兰《百万富翁》剧照

“成为富翁也是有代价的。”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如是说。

“我不想成为富翁,以我自己的能力,也成不了富翁,我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增加收入,使日子过得更富裕一些。”这该是最为坦诚的思想表达,也是普遍的生活情愫。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真问题”,更是“硬道理”。

“更富裕一些”,意味着“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源”,进一步的逻辑意味则是“要从事更多的工作和劳动”。这该是“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具象真在,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

那么,“大多数人”在这个问题上该怎样进一步“精细”自己的认识,“精深”自己的思想呢?

马克 · 吐温登上《Time》封面

郑也夫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西托夫斯基的惊人之语”:

“收入常常是做不愉快的工作的报酬,有时更多的收入正意味着做更多的不愉快的工作。”

这样的话语,如此之思想,该是非常撞击我们的思维吧?该是让我们的大脑别开生面吧?更是直抵我们的灵魂吧?

坦诚地讲,真在地看,在“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越让人不愉快的工作相对收入越高”吗?除非“职业习惯”,心脏手术医师、技师的工作让人愉快吗?特高压输变电高空作业的电力技师之工作让人愉快吗?初高三中学教师所承载的心理压力让人愉快吗?

“多劳多得”是普遍接受的收入观念。那么,将逻辑进行到底,不是“多得多劳”?于这“多得多劳”中,有没有“过度工作”“过度劳动”的存在?

“做不愉快的工作”,是“自愿的选择”吗?恐怕“没的选择”是“广大的存在”。我的一男一女两位初中同学,年近60岁,还在城镇做着“重力工作”,还在乡村繁重劳作,无疑是“生活的压力”和“社会氛围的诱导”,不可能是“热爱工作与劳作”的“路径依赖”——“没办法”是他们的心里话。

索菲娅 · 罗兰《百万富翁》剧照

郑也夫先生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源,意味着要从事更多的工作和劳动。而社会上的多数人对自己的工作未必多么热爱,这绝不是短期内能够彻底改善的事情。”

郑也夫先生这个思想,正是我们要进一步引向现实生活的核心思想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着重演绎、衍生下列要害观念:

■  非热爱的“多劳”,是否“苦役”?温饱了,追求富裕是否当有一个“适度范围”?

■  何以让工作成为愉快的?何以快乐地工作?富裕后的工作制度与工作规范是否当以“愉快和乐趣”为核心?

■  工作与劳动中的绩效奖励,是否该从激励“多劳”而转向激发“兴趣动力”的创造创新?

■  “多劳”的工作效率与“热爱”的工作效率,该怎样分析?是否应该成为富裕后组织与机构在管理上的核心课题?“让人热爱工作”应该成为至尚的管理作为吧?

郑也夫先生特别强调:“多干不愿意干的工作,其中消极的成分是无法抹杀的,其后果肯定是错综复杂的。这一误区(多干不愿意做的工作是自愿的选择)必须在深刻的反省中才能被人发觉。”这话,这思想,是振聋发聩的。

“工作——收入——幸福”是普世的生活观念与逻辑,但这个逻辑是基于人类发展史上“长期物质生活资源匮乏”这个根柢而生成与发展的。

今天和以后的生活根柢不是“长久的物质资源丰裕”吗?普世的生活观念与逻辑,是否该“幸福——收入——工作”地生发呢?

“富起来了”的日子,应该有真正新的生活逻辑与真正更新的生活观念,而不该是“没的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