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人文社科

【再读论语】学而1.2:其为人也孝弟

2018-06-22  本文已影响27人  菲林山语

论语·学而1.2:其为人也孝弟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考证】

程树德《论语集释》引诸家之说,论证“仁”为“人”之假借。陈善《扪虱新话》:窃谓仁字当作“人”。王怒《石渠意见》:为仁之仁当作人,盖承上文其为人也孝弟而言孝弟乃是为人之本。焦竑《焦氏笔乘》:孝弟即仁也,谓孝弟为仁本,终属未通。若作“人”,则以孝弟为立人之道,于义为长。朱彬《经传考证》:仁即是人也。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引钱氏曰:初学记•友悌部、太平御览•人事部引论语俱云“其为人之本与”。先言“其为人也孝弟”,后言“其为人之本”,首尾相应,亦当以作“人”为长也。

程树德《论语集释》引诸家之说,考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系古成语,而有子引之。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

七经考文曰足利本“其仁之本与”,无为字。叶德辉日本天文本论语校勘记:足利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均无“为”字。

【释文】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前人称有子重厚和易、勇于为义。《孟子》謂:昔者孔子沒,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於孔子事之,曾子不可而止。这说明有若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尊贵。《论语》中孔门弟子惟有有子、曾子称子,闵子、冉子仅一见。后人由此推断《论语》一书主要系有子和曾子门下弟子编纂而成。

汉学注释解读重点在“孝弟为仁之本”,宋学注释解读重点在“孝弟是行仁之本”,都言此章为教人修身为人即学仁行仁。释本为孝弟,释道为仁道或人道,务本即致力于孝弟,本立道生即谓孝弟之行立则仁道由此生。君子作有德之人、学仁修身之人来解读。

但如果本章言教人学仁修身,则前半节为何言“孝弟者不犯上不作乱”,难道学仁修身目的仅在于不犯上不作乱,这显然说不通。而强调孝弟者不犯上不作乱,这说明有子是在对为政者而言的,因为对于为政治国者而言,其最关心的莫过于犯上作乱之事。因此“君子务本”之君子当作为政者解,且据考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系古成语,有子只是引用而已。那么在春秋之前,君子的含义就是指有位之人、贵族、当权者。

故本章并非专言孝弟,也非教人为学或修身向仁,而是言治道,言治民理政之术。为政者治民理政当致力于根本之处即孝弟,孝弟举,世无犯上作乱之人,则国泰民安天下治。故孝弟为仁政之本。若据考证“仁”为“人”之通假,则治道根本在治人,人之本在孝弟,故治道之本在孝弟。此说也通。古云:圣人以孝治天下。吕氏春秋•孝行篇:“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又云:务本莫贵于孝”。故有子之言,洵治国之宝鉴也。

陈天祥《四书辨疑》: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爲先。孝弟举,则三纲五常之道通,而国家天下之风正。故其治道相承,至于累世数百年不坏,非后世能及也。此可见孝弟功用之大。有子之言,可谓得王道爲治之本矣。孟子言“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与此章义同。盖皆示人以治国平天下之要端也。

总而言之,此章系有子面对为政者的说词,试图说服为政者行孔子所致力推行的仁政主张。

若把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理解成答为政者之问,说明仁政之实践能让近者被其泽喜悦、远者闻其风涌来,那么此章就是换个角度再次强调仁政实践之功用,还在于实现无人犯上、无人作乱的天下治平之景象。这样也就可以理解《论语》编纂者把此章序在首章之后的用意,因为此两章分别从两个角度说明仁政的功用。

附:历代注释精选

【汉学注释】

释“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曰悌也。上者,谓凡在已上者。鲜,少也。《释诂》云:“鲜,罕也。”故得为少。

集解注:言孝弟之人必恭顺,好欲犯其上者少也。

皇侃疏:言孝悌之人,必以无违为心,以恭从为性。若有欲犯其君亲之颜谏争者,有此人少也。既不好犯上,必不作乱。故云未之有也。

邢昺疏:其为人也,孝于父母,顺于兄长,而好陵犯凡在己上者,少矣。既不好犯上,而好欲作乱为悖逆之行者,必无,故云未之有也。

案:以上注疏就“上”的理解略有不同,皇侃疏上为君亲,邢昺以其为非,严格按集解注中的“凡在己上者”理解。皇侃还讨论了为什么言“少”,说明在君亲有过的情况下,孝悌者还是应该要谏上。

皇侃疏:然孝悌者,实都不欲,必无其人,而云少者,欲明君亲有过。若任而不谏,必陷于不义。不欲存孝子之心使都不谏。故开其少分令必谏也。故熊埋云:孝悌之人,志在和悦,先意承旨。君亲有日月之过,不得无犯颜之谏。

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说文云“务,趣也,言其促疾于事也”。邢昺疏取此义。皇侃疏务为犹向也,慕也。本者基也,基立而后可大成。皇侃疏谓孝悌也。

皇侃疏:孝悌者既不作乱,故君子必向慕之也。若其本成立,则诸行之道悉滋生也。以孝为基,故诸众德悉为广大也。以孝悌解本,以仁释道也,言孝是仁之本。若以孝为本则仁乃生也。仁是五德之初,举仁则余从可知也。王弼曰: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也。

邢昺疏:是故君子务修孝弟,以为道之基本。基本既立,而后道德生焉。恐人未知其本何谓,故又言之。礼尚谦退,不敢质言,故云“与”也。

【宋学注释】

孝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作乱,为悖逆争斗之事矣。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

释全章: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

案:集注解本章最大的特色在于,释“为仁”为行仁,从行仁自孝弟始这个意义上,谓孝弟是行仁之本,但不可谓孝弟是仁之本,因为仁是性,孝弟是用。程子曰:“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