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砀文学社征文专题我在等风也等你-海外敦煌等你专题乞力马扎罗·故事煮酒

《中国式守望》: 为爱守望,为情坚守

2024-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如荷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公众号,ID:如荷1971,文责自负】

《中国式守望》这本书是汪虹老师的又一力作。是以“守望”为主线,讲述了老少三代人为爱守望的故事。为了抚养烈士遗孤,守望;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爱情,守望;为了孩子和做人的尊严,守望。在这守望中我们见证了中国女人的坚韧,以及对爱情、亲情的坚守。

本书共分五个章节。前三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故事,每个故事看似独立成篇,又与前后章节笔断意连。最后像条条小溪汇成河一样,由多个分支合而为一。这种由分到总的写作方法,很新颖,也很巧妙,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个故事,三代人,三种守望。

(1)

第一章,故事在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下徐徐展开。父亲被日本兵残忍杀害的秦明月,历经千辛万苦,从关外逃到了宛平县城,本想投靠亲戚,却没想到兵荒马乱,亲戚早已南逃。流落街头的秦明月,被几个巡逻的日本兵发现,拦截调戏。正当日本兵要将秦明月掳走的那一刻,一位仪表堂堂的军官出现了,他喝退了日本兵,救下了秦明月。

这名军官叫唐贤齐,原是东北人,现在宛平县城当兵,是一名团长。唐贤齐的妻子因病早逝,留下一个六岁的女儿,唐贤齐是一名军人,无暇照顾女儿,只能托付给战友玉国的母亲赵婶来照顾。唐贤齐和秦明月在后来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互生好感,在战友的见证下结为秦晋之好。

然而安定的日子不久就被战争打乱,在一次卢沟桥之战中,唐贤齐不幸牺牲。唐贤齐留给秦明月的最后一句话是“可怜你十九岁的小寡妇。”这生死一别,阴阳相隔。

兵荒马乱,日寇猖獗,一个弱女子带着孩子讨生活,日子有多难,可想而知。所幸在善良的赵婶和她的儿子玉国的帮助下,才在一次次危难中化险为夷。

为了躲避日军的魔爪,秦明月不得不带着孩子跟着赵婶回到了乡下。

民不聊生,生活难以为继。秦明月像男人一样去工地干活,谁料祸不单行,第一天便出了事故。秦明月夜里因脚伤发烧到神志不清,无奈之下,赵婶请来了安济寺的致远师父为明月治疗。

三天后,秦明月痊愈,为谢救命之恩,特地打来山枣到安济寺答谢致远师父。

日子依旧难过。秦明月再次外出谋生。这次她到了一座煤矿,也就是在这里认识了她生命里的挚友———铁塔,一个真性情的汉子。在铁塔的帮衬下,明月为矿工兄弟们缝补衣服,做菜做饭,挣得虽然不多,但家里有了进项,这日子总算可以继续往前过。

风里雨里,明月像一个男人一样咬着牙往前走,赵婶实在看不过明月年纪轻轻带着孩子受苦。有一日,她劝明月:“我看你实在太苦了,你就没想过往前走一步?”

明月打住了赵婶的话说:“贤齐保家卫国连命都豁上了,我必须把他留下的苗儿带大!”

为了断了外人的念头,也为了让女儿宛之安心,明月特地带着孩子在佛像前磕头起誓:“我的丈夫为了抗日,为国捐躯了,我秦明月今天在神灵面前发誓:我誓不再嫁,我要扶孤成人,视如己出,把宛之好好扶养成人。”

为了这一句“扶孤成人”,秦明月用了一生来践行,来守望。

俗话说“屋漏偏遭连阴雨”。有一天日本鬼子一颗炮弹落在了赵婶的小院附近,明月用身子掩护着女儿小宛之,炮弹一声巨响,明月眼一黑,昏了过去。当她再次醒来,才发现眼睛和耳朵都受了伤。虽然致远师父找来医生尽心医治,但视力和听力再也恢复不了正常。

日子变得越发艰难。

好在战争终于结束了,日本投降了。在外打仗的玉国骑着高头大马回来了。多年不见,战争中音信全无,甚至不知生死。看到儿子终于回来了,赵婶悲喜交加,又是哭又是笑。

玉国看出明月的行动不便,也得知了明月受伤的经过。玉国想用自己的余生来照顾这个苦命的女人,谁知话刚开了个头,明月便截住了话,说:“有些话,有些感情,刻在心里就行了。”玉国只能藏下所有的感情,黯然归队。

为了给唐家留条根儿,明月过继了唐家远亲的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取名承之。唐贤齐这一脉,有后了。

苦日子再难熬,也是一天天向前走的。不知不觉,宛之十七岁了,考上了北平附近的一所医科大学。

为了凑齐学费,秦明月卖了丈夫留给自己的最后一点念想———结婚戒指。宛之临走的前一天,明月带着两个孩子和赵婶、致远师父、铁塔,一起去给唐贤齐扫墓。明月满含热泪,拉着宛之、承之到墓碑前说:“贤齐,看看你的闺女和儿子!”松树的枝叶被风吹动,像是在点头赞许。

秦明月用自己坚韧的意志和不倒的信念,完成了为心中爱人的守望,为烈士遗孤的守望。

(2)

第二章,故事一转,主人公切换到成年后的唐宛之。

出落成大姑娘的唐宛之,长相俊美,成绩优异。一入学,就吸引了年轻助教的目光。他叫宋步青,不但家境殷实,而且长得玉树临风,很受医校里漂亮女生的青睐。

在之后的相处中,宋步青发觉唐宛之就是自己要找的意中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宛之也见识了宋步青学识和人品的优秀。终于他们在双方家人的祝福中,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然而不久,一封电报打破了生活的甜蜜和平静。电报是宋步青父亲发来的,内容很简单,却很沉重:“母需出国治病,你速归陪同。”

事实上这电报有两层意思,一是宋母有病,需要出国治疗;二是宋父想要宋步青出国留学深造。之前宋父曾提过留学之事,但被宋步青拒绝。新婚燕尔,宋步青舍不得抛下妻子,远走海外。而唐宛之因为学业尚未毕业,不能一同前往,所以留学这事就搁下来了。现在宋母突然病重,出国势在必行。

临走之时,宋步青说:“宛之,这里有我的祖国,有亲人,有你,我绝不可能不回来!”然而,这一走,犹如永别。再见面时,半生已过,两鬓斑白。

宋步青走后,最开始还有书信往来,渐渐地,书信断了,到最后音信全无。唐宛之一封封满含期盼的信,不是被退回,就是石沉大海。后来唐宛之不再寄信,而是把所有的思念写在日记里。

为了让自己忙起来忘记思念,唐宛之每天都把工作安排得满满的,像上满劲儿的发条,一刻不停。

Y君是唐宛之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他目睹一路走来唐宛之对宋步青的等待与坚守。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年龄一天天增长,宋步青归国无望。有一天,Y君终于向唐宛之表白:“宛之,我一直不结婚,这么些年不就是等你吗!”唐宛之婉拒了Y君的心意,并用一幅字表明心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宛之坚守着思念,等待着宋步青。Y君不离不弃,陪伴在宛之左右。不同的情感,相同的守望。

(3)

第三章的故事重新开始,和第一章第二章看似毫无瓜葛。如果一定要找一点联系的话,那就是相同的坚守吧!只不过这次的故事里守望的不是爱情,而是亲情。

故事的开头,几个泼皮无赖围在一扇朱漆大门前,大门里,关家大奶奶发髻插着白花,正在像前跪拜。原来关老太爷不日前刚刚过世,房子便被不学无术,抽大烟的老三家给偷偷卖了。买房子的人雇佣了泼皮无赖天天上门催着腾房子。

关大爷生病,需要寻医问药,家里只出不进,生活难以为继。没办法,关大奶奶只能变卖首饰度日。日子越来越艰难,关大奶奶想去找父亲帮忙,没成想,父亲也病重卧床,关大奶奶咽下求助的话,只能嘱咐弟弟照顾好父亲,默然而返。

谁料想,到家后得知十多岁的儿子说是要出去找活儿干,贴补家用,一走再没回来。此事隔窗被关大爷听见,一口鲜血喷出,人就这么去了。

买房子的人天天派了泼皮无赖催房子。这房子不能再待了。无处可去,关大奶奶带着佣人李姐和女儿小棋格一起回了娘家。谁知祸不单行,刚到家门口,便听到父亲过世的消息。

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关大奶奶带着女儿返回了城里,她要回去等着,等着儿子回来的那一天。

为了生计,关大奶奶不得不到富户人家当佣人。关大奶奶自然懂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人走到难处,要伏低做小,谨慎而行。然而遇人不淑,主顾是一个心若蛇蝎的女人,对大奶奶百般挑剔,故意背后下黑手,把关大奶奶摔成了重伤。

幸好李姐找来了任大夫。任大夫一检查,腰椎错位,这伤筋动骨一百天才能好,而且还要卧床休息,好好调养。

身体不能动了,这活儿自然也没法再干了。无处可去,只能听从任大夫的安排,住进了任大夫家的一间空房里。任大夫之前曾受恩于关大爷的帮助,所以看到关大奶奶落难,自是倾力相助。

关大奶奶的身体在任大夫的精心调理下渐渐好转。有一天,关大奶奶向任大夫夫妇二人说:“从长远来看,我得找活儿干,养活自己,把小棋格拉扯大。有什么合适的活儿,您二位帮我想着点。”

任大夫夫妇自知关大奶奶是个心性刚强的人,不愿意长期寄人篱下,也就答应了大奶奶的要求,私下留意着适合大奶奶干的活儿。

终于找到一家适合关大奶奶的工作,到一家“慈幼院”里当生活老师。慈幼院是慈善机构,很多事靠社会支持,所以酬金很少。关大奶奶不在乎酬金多少,只要有个住的地方,小棋格能上学就行。

慈幼院里孩子有大有小,还有的孩子身体有缺陷。关大奶奶很爱孩子们,对孩子们精心照顾,疼爱有加。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关姥姥。

关姥姥就这么在这家慈幼院待下去了。有时她看着天上变幻的白云,思绪万千:享过富贵,也当过佣人,挨打受辱,几十年风雨坎坷,唯有现在的粗茶淡饭布衣荆钗,生活得最惬意。

只是她还有未了的心愿,那就是找到儿子!她盼着儿子回来的那一天,告慰儿子的父亲和祖父。

(4)

第四章,时间一晃到了一九六五年春的北京南城。

在北京的一座院子里,东西房各住着两家租户。西屋先住的房客叫关老太太,带着五六岁的小外孙女叶子。东屋后搬进的房客叫唐奶奶,带着五六岁的孙女叫盼儿。

看到这里,就像三条小溪汇成河一样,前面的秦明月和后面的关姥姥见面了。她们各自带着她们的第三代人,因缘际会地住到了同一个院子里。关姥姥带的是小棋格的女儿,唐奶奶带的是儿子承之的女儿。

叶子和盼儿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时候一起玩耍,长大了一起上学。唐奶奶和关姥姥在一起时会念叨起以前的事。唐奶奶念叨着出国留学,再没回来的女婿。关姥姥念叨着十几岁的大小子,走了咋就不回来了呢!

唐宛之也已人到中年,因为母亲不肯和她一起住,所以她只能多来小院看看母亲。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虽然各有遗憾,但也各有盼头,盼着远行的亲人能有一天回归故里,了却她们半生的守望。

一九六六年夏天,小院里突然来了一群红卫兵,将唐奶奶和唐宛之团团围住。一个说唐奶奶的男人是反革命,一个说唐宛之的男人是美国特务。就在红卫兵对唐奶奶和宛之群起而攻时,被恰好赶来的铁塔拦下。然而第二天便听说,时任区党委书记的铁塔因为昨天的事引火烧身,被革职审查。唐奶奶听到这消息,为了不给亲人添麻烦,也为了不再受辱,吞药自尽。可怜她历经艰辛,吃尽一生之苦,拉扯大孩子,眼看着好日子就要来了,却在人生暮年再受侮辱,一生要强的她,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了却残生。

唐宛之把母亲安葬在父亲的墓旁。秦明月,这个为爱坚守的女人,终于用自己的一生完成了对爱的守望。

一九七六年七月,唐山大地震。唐宛之率医疗队赶赴唐山。在抢救工作将近完成时,获悉玉国叔在这次地震中失去生命。玉国一生未娶。工作人员拿出一包遗物。其中有一本字帖,打开来看是工整的楷书:“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能饮,影徒随我身……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用一生未娶,来坚守对秦明月的守望。

(5)

第五章,相见。唐宛之年近六旬时,终于等到了她思念半生的爱人宋步青。遗憾的是,这个她牵挂了四十年的男人,已经娶妻成家,儿女成群。

唐宛之不是没有怨气的,她问盼儿:“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遭遇?”然而此时,答案还重要吗?

宋步青得知唐宛之独守空房,等了他四十年,既感动又愧疚。然而韶华已逝,时光再也回不去。宋步青满含愧疚地走了,这个唐宛之用人生最好年华来守望的男人,从此走出唐宛之的世界。岁月悠悠,回头望,陪伴在唐宛之身边的,是一生未娶,不离不弃的Y君。

(6)

尾声。

关姥姥已经去世,好在去世前知道了儿子的消息:“不久以后,还能回来。”虽然关姥姥临走前也没能看上儿子一眼,但知道儿子还活着,也算心安了。

叶子和盼儿都长大了。盼儿恋爱了,可心爱的爱人出国进修去了。盼儿问叶子:“你说我怎么跟我姑姑的命差不多?他说八年学成后回来找我,叶子,你说我能干等,再走我姑姑的路吗?婚姻的遭遇不该也有遗传吧?!”

“时代不同了,我不能再走奶奶姑姑的路!我决定去找他。看看他的情况,不好,就分手。好,就结婚,我要争取把他带回来!自己的命运应该能自己掌握!”

几天以后,一架载着盼儿的飞机飞向大洋彼岸。

故事看完了,看到结尾飞机起飞的那一刻,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直压抑的心情,终于得到释放。在整个故事中,跟着故事的情节走,心情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当看到盼儿最后乘上飞机,去勇敢主动地寻找自己的幸福时,就像一直乌云密布的天空,突然被太阳的光芒撕裂了一道口子一样,让人的心情豁然明亮起来。

这本书写得很朴实,没有华丽的遣词造句,只有平实无华的情节描述,给人很舒服的感觉。整本书在故事脉络上,节奏明快,不拖泥带水。看得出作者笔下功夫老道,通篇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故事里除了“秦明月”“唐宛之”“关姥姥”这条明线用浓墨重彩对守望的描写。其实还有一条条暗线,是对守望的侧面描写。玉国因为秦明月终身未娶,Y君守护着唐宛之,陪伴左右,是对情的守望;铁塔对秦明月的时时关照,是对义的守望;致远师父对秦明月无数次的援助,是对慈悲的守望。更有千千万万像唐贤齐一样的中国人保卫国家,出生入死,是对国家的守望。

守望是什么,守望是一种坚守,是在岁月磨砺中,依旧执着的信念。这信念是爱情,是亲情,也是友情和家国情怀。

本书洋洋十五万字,我这千字之言自是难以描述其精彩之万分之一。所以,要想一看之究竟,一睹之精彩,只有读者亲自看了,才能识其真,辨其味,了解其精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