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拿下腾讯「产品经理」暑期实习offer
笔者于今年4月初顺利通过腾讯暑期实习的提前批招聘,拿下CSIG的产品策划offer。这篇文章记录我拿下该offer的整个过程,包含三个部分:
- 简单的个人背景介绍
- 面试流程及具体问题
- 一点经验之谈
个人背景介绍
学历:笔者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数据科学专业,本科。因为坐标深圳,有少数学长在腾讯就职,相对而言招聘类信息更多。
实习:有两段为期3个月的实习,分别在字节跳动和平安科技,均为产品经理实习,且都是企业服务领域。(划重点)
其他:简历上还写了两个课程的编程project,想突出自己一定的技术基础。
关于之前两段实习,笔者的复盘文章链接如下,感兴趣的请自取:
面试流程及具体问题
概述:腾讯暑期实习生分为提前批和常规批,提前批3月初开始投递。笔者投递的是云计算产品经理岗,意向部门为CSIG(因为自己想做的是toB方向的产品,CSIG主要承载腾讯的toB业务)。共经历4轮,其中一轮为笔试,二、三轮分别为部门面和GM面,四轮为HR面。
一轮-笔试
3月10号参与线上笔试,是针对云计算产品经理专门设置的笔试题目。由20道不定项选择+2道简答题组成,不定项选择题大部分跟云计算知识有关。简答题1:估算深圳公交数量和运载人次;简答题2:分析企业微信解决了企业的哪些痛点,还有哪些可以新增/优化的功能。
由于笔者是数据科学专业,CS类专业课基本没上过,相关的云计算知识非常缺乏(做的时候怀疑自己为何投递这个岗....),因此不定项选择答的很烂。简答题2分析企业微信,由于之前在字节跳动做过企业协同类软件的竞品分析,答的还算可以。具体的答案已经忘了...四天后,收到了面试邀请,简历被捞起来了,变成「产品策划」岗。
二轮-部门面
3月14日被发起了远程视频面试,约30分钟。我将问题拆成三部分,具体如下:
经历挖掘:自我介绍;两段实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在实习中设计某个功能的具体过程?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两段实习?
产品思维:为什么toB服务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在美国发展起来了?对于云计算的了解程度如何?如果让你设计一款SAAS产品,你会怎么设计?这个产品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个人兴趣:平常有什么兴趣爱好?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是什么?
个人回答部分就不一一陈述了,讲讲我认为答的比较出彩的几个。
问:为什么toB服务在中国没发展起来,在美国发展起来了?
答:
1.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有两个阶段:市场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前者主要是说,由于市场需求本身的增长,导致企业自身经营状况提升了。而随着市场趋于饱和与稳定,企业进入第二阶段,即需要通过创新业务和技术来驱动发展。美国率先度过了市场驱动发展阶段进入创新驱动,需要通过内部效率的提高来发展,因此云业务等飞速发展;而中国还处在市场驱动发展阶段,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因此企业之前未敏感的意识到技术驱动的价值,toB类业务停滞。(主要受《王兴:20年toC,20年toB》这篇文章启发)
2.toB市场头部效应明显,国外的IBM、AWS、Oracle这些起步较早的toB服务,会大量占据市场,后来居上者较少。中国正处于追赶的时期,短期内难以产生头部玩家。
问:设计一款SAAS产品,以及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答:「共享平台」小程序,初期可以通过这个小程序查找所有品牌共享充电宝的位置,推荐离自己最近的柜台。后续可以拓展至其他共享经济设备,如共享单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共享设备的数据割裂分散在各平台,用户无法知道离自己最近的共享设备在哪里,效率低。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打通共享设备的数据,服务用户。最大难点在于,如何让这些共享平台愿意开放这些数据给你这个平台,因为可能会造成用户流失。解决方法是先拉拢赛道内的份额不高的平台,他们更有意愿入驻增加流量曝光;再通过这些入驻平台的效果去跟份额较高的平台谈,让他们意识到收益及不入驻的风险(被替代)。
三轮-GM面
经过漫长的2周等待,于3月底收到二面面试邀请,居然直接到了GM面,把我吓尿了,也影响了后续的发挥。具体问题如下:
经历挖掘:自我介绍;两段实习具体做了什么?两段实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介绍一下实习期间的具体产品?主要的竞品有哪些?接着问一个编程项目的细节,数据源的来源,为什么选择XX云产品存储数据,自己主要负责什么板块。
个人认知:觉得自己做产品经理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最欠缺的是什么?
整个面试过程感觉氛围很奇怪,面试官有点心不在焉,甚至重复问了我相同的问题...这影响了我的发挥,搞得我不敢多说。在问我最大的优势时,我答:沟通能力较强。然后....就陷入了约5秒的沉默。后来复盘时我意识到,应该通过「概括+具体事例」这种方式回答这种问题。如我的优势,我应该先说明产品经理为什么沟通能力重要,其次通过具体事情证明我的沟通能力。但是当时脑子有点空白,说了一句就没了下文...
而关于自己最欠缺的,我则回答是技术知识。因为自己想做云业务方向,需要理解业务方的业务逻辑,这就需要很强的技术储备,而自己因为非CS专业需要弥补这方面。
面完后内心很绝望,20分钟就结束了,面试官也没问我「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感觉对我兴趣不大... 结果当天下午,官网显示通过。感觉可能还是两段强相关的实习经历和个人兴趣的匹配度(我说感兴趣云业务,面试部门正好也是云)让我过了,面试表现真的不咋地。
四轮-HR面
HR面在3月30日,提前批结束的前一天,非常仓促,等得我头皮发麻。问题如下:
确认一些基本信息;户籍在哪个城市?想在深圳发展吗?对腾讯云的了解程度?为什么学技术的要去做产品?有和其他互联网公司接触吗?你的上司如何评价你的实习表现?你觉得你跟其他实习生比优势是什么?你有什么要问我的吗?
为什么学技术的要去做产品?这个问题需要注意,不能强调自身在技术方面的劣势或者不感兴趣,而应该强调个人对于产品的兴趣点以及技术背景做产品的优势。HR面基本不会挂人,前提是你希望毕业直接工作并且对该公司很感兴趣。就不多说了。
一点经验之谈
整体还算比较顺利,在4月初就拿到了offer,不必继续面临其他大厂的血拼。复盘后,我意识到,想要做产品岗,非常需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
对自己的认知包括两个方面:
1.明白自己的兴趣点,想要发展的方向
2.明白自己的优势、劣势
这两点听上去非常简单,但是能够意识到这两点产生的价值、并且真正做到,并不简单。
首先是兴趣点、想要发展的方向。对于多数想要做产品的同学,都要思考这个问题、也是面试官常问的:你为什么要做产品?只有真正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有些人是因为产品门槛低、不需要学技术,那多半完了;有些人是因为互联网公司待遇好、title高大上,那为什么不去金融、房地产呢?这些回答经不起推敲。对我来说,我非常向往互联网,喜欢那种工作氛围和创造新产品、尤其是toB产品为业务带来实际价值的东西。这样才算跟产品这个岗位强相关的回答,也容易坚持下去。如今产品岗供过于求,竞争激烈,其中一部分人是盲目的投递岗位,不够聚焦,比如有咨询实习、金融实习再投产品,含金量就不高了。(当然,有利有弊吧,过于聚焦也会失去更多探索的可能。)
其次是明白自己的优势、劣势。自己究竟擅长什么,这些擅长的地方如何跟想要从事的产品岗挂钩,是最重要的。与我而言,我的沟通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强,更喜欢从事对这些要求高的岗位;相对而言,我的产品设计能力较弱,艺术审美不咋地。所以我就聚焦在了toB领域,这需要较高的业务逻辑理解能力,要经过跟业务方的多次沟通才能打磨出来;与之对应的是toC产品,重用户体验,那么产品设计的细节就更加重要。
总结来说,涉及未来选择时,需要考虑:我的兴趣是什么?我做这个的优势是什么?当这两个的交叉点汇聚于产品岗时,我认为就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对个人发展而言也更好。
另外提一点的是,复盘真的很重要。实习阶段的面试重点考察的就是你的实习经历,其他不相关的社团经历等基本不问。那么下面这些问题肯定要思考过:这段实习我做了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何评价这段实习?哪些地方需要提升?哪些地方做的不错?这些大概率会被问到的问题,要注意复盘,在网上写写文章就是一种好方法,还能让读者学到点东西。
你都看到这里了,不点个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