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写作人文社科乡土中国

费孝通《乡土中国》之读书笔记

2017-11-28  本文已影响269人  梁怡LY

    《乡土中国》由14篇散文式学术随笔组成,费孝通以其敏锐的学术思维与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构建了一幅较完整、丰满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图景。本书是在费完成了实地社区研究以后(江村、禄村),对社会结构进行的分析,文章偏于通论性质,是在理论上进行总结而成。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道出乡土中国的本质。此外,费在此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启发性与创新性的社会学概念,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与其他社会体系特征特别是“西洋社会”的特征加以比较。

一、描述乡土中国的12个概念:

(1)“礼俗社会”。书中所载“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2)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3)维系私人的道德。无数私人关系达成的网络构成差序格局的社会,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4)小家族。是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从结构原则上去认识“小家族”。家并无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5)男女有别。并非指生理区别,而是指行为规范和心理上的隔离。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6)礼治秩序。中国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不需要有形的权利机构。而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样的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7)无讼。中国乡村中的许多纠纷是通过调解而非诉讼来解决。从礼治出发来解释这一现象,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是内在的良心,而不在身外的权利。

(8)无为政治。乡土社会中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行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无为的。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来管束。

(9)教化权利。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是教化权利,或者是爸爸式的。乡土社会靠近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没有政治,只有教化。凡比自己年长,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利。长幼之序的重要原则。

(10)长老统治。教化权利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在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这两者之外的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与不民主的专制。

(11)血缘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大的社会,也就不容易成为血缘社会。

(12)名实分离。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区向于分离。

刻画乡土中国的概念与其他社会相应的概念

二、他者的解读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王小章先生认为,费孝通先生以"乡土中国"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是包括"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政治—社会治理格局"和"文化价值观念"等在内的中国整体社会形态,而不是中国乡村社会形态。自晚清开始,随着中国被动地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相遇而被迫步履蹒跚地迈向现代世界,传统"乡土中国"不得不走向终结,由于这种终结是被迫发生的,因而是扭曲的、病态的。但费先生在揭示这种扭曲、病态的终结形式的同时,也构想描绘了传统"乡土中国"之另一种可能的良性终结形式,这种良性的终结方式实际上是我国整体社会形态之自觉的现代转型:既是农村的转型,也是城镇以及城乡关系的转型;既是经济的转型,同时也是政治—社会治理形态乃至社会心态的转型。对于今天正在实践进行中的"新型城镇化",也应该在整体社会形态之现代转型的视野下来认识;套用费先生以"乡土中国"来指称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方式,不妨称经上述转型而来的新社会形态为"城市(镇)中国"(王小章,2015)。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李羚认为,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如何认识中国社会,重读《乡土中国》有助于我们从方法上解构中西文化争论的中国社会之困。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建构了基于文化自觉思想的社会学方法论,这不仅是费老学术思想上的一次大飞跃,且是当前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出的共同要求。他从三个方面深化对《乡土中国》的认识。1. 发现社会:费孝通破解中西文化冲突之争,文化自觉的社会根基;  2. 深入农村:费孝通解读中国社会大历史,《乡土中国》的主题就是"研究中国文化模式怎样从中国农业和农村生活中产生出来"; 3. 超越乡土:费孝通成就社会学想像力,实现了三个超越——超越新儒家;超越文化;超越方法(李羚,2014)。

    有学者专门撰文探讨费在书中提出的“差序格局”,并分析传统的中国社会与西方现代社会之间在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差异,讨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与宗教基础,结合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来分析传统中国的观念在今天是否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观念与行为。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一个现代的公民国家和法治社会,必须对中国的思想传统进行深刻地剖析和反思。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很值得国人重读和思考(夏玉珍; 刘小峰,2010)。

三、我的观点

   首先,从书的结构内容来看,14篇文章看似形散,但“神聚”,每一个名词的提出都与乡土社会的秩序“礼”治社会密切相关。

    其次,费老虽以“乡土中国”为题,剖析乡土社会特性,但其隐含意义是否在于,国家进入现代化后,更需遵守乡土社会的秩序与规定?强调礼与传统对于国人之重要性?

    最后,从此书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基本特点的描述,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视出中国人典型的国民性格(守旧、重名、大公无私),是源于乡土结构的中国社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