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丨问题门:如何从问题中寻找创意?
上一节课我为你讲了反向门,这一讲我要跟你讲的是问题门。
问题,既是创意背后产生的原理,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可以说,问题是所有创意的起点,你的问题越大,这个门开出来创意就会越有机会。
问题是创意的起点
你可能会问,既然是起点,为什么现在才讲?
因为如果一开始就进入问题门,可能会导致我们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
所以我要先讲清楚一些方法,然后再回过头来,这个时候,你再看问题门就可以把学到的方法带进来看,你才不会迷失在问题之中。
为什么说问题门是一个起点呢?
因为问题是创造之父。人们常说需求是创造之母,可是创办福特汽车公司的亨利·福特曾经说过一句话:
如果你去问消费者,你需要什么?他们会说,我需要一辆更好的马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消费者很难想象出汽车,人不一定真的知道自己的需求,如果洞察到这一点,就是创意的开始。
而问题,会引发创造的动机和动力,所以我说,问题才是创造之父。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可以看出问题的,一种是看不出问题的。
看出问题的人又分两种,一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还有一种是习惯抱怨问题。
问题就好像阶梯,每一个问题都是一层阶梯,解决一个问题就爬上一层阶梯。
你可能会说,所有东西都被发明完了,还会轮到我有新创意吗?
其实不是,每一个阶梯都会让你看得更广、更远,并且发现新的问题。就是一个新的发明,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用问题的电波去向四周探索,就会发现有一大堆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
不论问题是大还是小,都需要创意来解决,有时候小创意也会有大影响。
接下来我就给你讲几个案例,都是因为小小的问题引发的,却改变了我们整个世界。
小问题也能产生大创意
首先,最常发生的问题中,最要紧、非解决不可的小问题都是谁的呢?
可能是太太的问题。
美国有一个年轻人,叫埃尔·迪克森,他有位新婚妻子叫约瑟芬。
这位太太有一点笨,手不够巧,下厨房的时候常常会被菜刀切到手,然后她就会用纱布或者碎布随便缠在受伤的手指上,包得乱七八糟,有时候还不止一根手指被切伤,这让丈夫埃尔·迪克森既心疼又头疼。
于是他想办法帮太太设计了一个处理伤口的妙器,他把棉纱布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放在长条胶布上,太太再出事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有胶带的纱布拿出来,迅速包扎好伤口。
你一定猜到了,这就是现在我们每个家庭必备的创可贴。埃尔·迪克森当时在强生公司(Johnson)上班,他把自己的发明告诉老板,创可贴这个创意正式开始生产。
因为只是针对小家庭,所以刚开始这个产品卖得普普通通。1938年,强生公司推出了无菌创可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军必备的医疗用品,也因此走向了全世界。
1956年,强生公司推出了更有新意的创可贴,有超人、蜘蛛人、蝙蝠侠、芭比娃娃、Hello Kitty等各种图案印在上面。
这位埃尔·迪克森后来成为强生公司的副总裁。你看,即使是生活中的小问题,如果你能解决,它就会有庞大的商机。
问问题的技巧:层层发问
要提醒你的是,千万不要跟问题妥协,哪怕是很小的问题。
但是在创造的过程中,你要注意,问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需要层层发问。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1887年,盛产柑橘的美国加州面临了一次重大的病虫害,其中主要的害虫叫做吹绵蚧壳虫。
整片种植区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叫考布雷的昆虫大师,他为吹绵蚧壳虫找了一个天敌,从澳洲引进了一种瓢虫。
他在1888年寄了129只活的澳洲瓢虫到洛杉矶。结果这些瓢虫很厉害,专门吃吹绵蚧壳虫,很快就把病虫害给解决了。
你可能会说,这个是好办法啊,那我来告诉你,后来用这个方法出了什么问题。
同样差不多在同一个时代,1882年,当年夏威夷观光还不是很盛行,最大的产业是蔗糖。
夏威夷本来没有老鼠,随着贸易往来,有很多老鼠跟着货轮来到了夏威夷,老鼠的繁殖速度很快,把甘蔗全吃光了。于是夏威夷就想出这个引进天敌的方法,猫。
当时美国有一个问题,大部分的猫没有野生能力,都是家猫。
所以他们想到,有一种动物叫猫鼬,它的生长环境跟夏威夷很像,而且连蛇都不怕。人们就拿它实验来抓老鼠,效果不错,于是就引进了72只猫鼬来到夏威夷。
结果,出事了。
因为老鼠是晚上出来活动,而猫鼬是白天活动晚上睡觉。猫鼬看不到老鼠,老鼠也撞不到猫鼬,猫鼬却开始捕食夏威夷的稀有鸟类剪水鹱。
本来在夏威夷有25000只剪水鹱,猫鼬来了以后,只剩不到30只。后来人们花了很大力气去抓猫鼬,才把这事解决。
这就是我所说的,问问题不可以问简单的问题,不要以为会有简单的答案,而是要一层一层往前进。
比如,刚才猫鼬这个例子,简单的问题是:谁可以来抓老鼠?简单的答案是猫鼬。
但你没有进一步追问,猫鼬的习性是什么?它是什么时候出来活动,跟老鼠的习性,能不能配合得上?
所以你如果只有简单地发问,得到简单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没用。
你真正要把问题解决,你就得层层发问,一层一层问个仔细,你才能追到问题的本质。
答案可能并不在问题本身
我们前面说了从小问题入手,并且层层发问,你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解除问题有时候并不在问题本身,说不定解决方法就在旁边。
再来看一个圆珠笔的例子:
圆珠笔最早被发明出来的时候,用得久了里面的圆珠会脱落,墨水就会洒出来。
后来怎么解决的呢?是做了更好的圆珠吗?
不是,是把墨水减少,在还没有写坏的时候,就已经没墨水了,必须更换笔芯。
你看,这不是解决了吗?
当年高露洁牙膏怎么都卖不好,后来有一个员工向老板建议,把牙膏的口给开大一点,这样一来,每次挤的时候就会更多一些,用户用得越多,牙膏的销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所以,有时候解决问题不在问题本身。
比如有一个很棒的关于塑料袋的创意:
现在全世界都对塑料袋很头痛,它对海洋的污染尤其严重。海豚、鲸以及一些鱼类,尸体解剖后,发现胃里全是塑料袋。
有个叫艾旭娃·黑泽(Ashwath Hedge)的印度人想了一个办法,用植物油、香蕉、马铃薯等12种农产品,开发了一种可以吃的塑料袋。
这种新型塑料袋最大的好处就是在野外180天就能完全分解,如果埋在土壤中,45天就可以分解,如果在水里,一天就能分解,在开水里,15秒就分解了。
这种新型的塑料袋,将来不但可以解决人们使用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无法分解对海洋生物危害的问题。
所以你看,问题门就是创意门的起点,但你需要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三点:
第一,问题是机会,问题越大,机会越大;
第二,别人的问题也是你的机会,但一定要区分个别问题和群体问题;
第三,千万不要问笨问题。
可能会有人告诉你,要想取得创意,要尽量问,笨问题也不怕。
错,我要跟你说,千万不要问笨问题。
什么叫笨问题呢?
笨问题的简单定义就是,如果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没有其它的可能,那就是笨问题。
例如,我们常常会在媒体上看到一些笨问题:
足球赛比完后,问球员说,“今天你踢进两球,开不开心?”
或者问观众说,“中国队得到冠军了,你高不高兴?”
像这种只有一个答案,没有其它的可能的问题,就是笨问题。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问题门,是所有创意的起点,问题是创造之父,可以引发创造的动机和动力,哪怕只是小问题,也可能会改变世界。而且生活中小问题的解决,会产生庞大的商机。
但是提醒你要注意,问问题没那么简单,答案也不会那么简单,所以要一层一层发问。
此外还要提醒你,要区分个别问题和群体问题,千万不要问只有一个答案的笨问题。
创意训练
最后,是我们的创意训练时间:
这一讲我要请你思考一个关乎所有人未来的问题。
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未来,数据成为了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资源,那么数据的所有权到底该属于谁?
政府、企业还是个人?
如果数据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如何防止它不被滥用?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思考,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