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教育教育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读苏氏:自动化阅读(二)

2018-04-06  本文已影响53人  张馨28
365/112

3.没有完成自动化阅读的种种表现。

指读:是平均化分配注意力。一年级或幼儿期直读,具有聚焦的作用,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字音与字形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过渡性的,不得已的方法。不可以过度依赖。

吼读:是缺乏理解的出声读,往往是读字。比如,齐声朗读,读经等。

唇读:其实也是一种出声读,只是被压抑住了,没发出明显的声音。

或者,让学生朗读的同时,你画出与之相关的彩色图画。如果学生在朗读时一刻也离不开书本,直到结束时来不及看这幅图画,没有注意图画中的细节,说明他不会阅读和思考。

4.自动化阅读的核心是什么?

自动化阅读即边读边思考,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关注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关系。也就是说,学生在看到文字的时候,心中显现的是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画面、形象、场景等等。就像人熟练了骑车,因为本身非常熟练,不用特别关注,可以自动完成。这样,就可以腾出心力来,一边骑一边欣赏周围的风景。

值得注意的是,自动化阅读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你阅读现代小说可以自动化了,读起哲学来,就无法实现自动化。苏氏所说的自动化阅读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低线水平,它的标志是学生能够完成一般读物的顺利阅读。如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该具备顺利的读完一本中等水平的童书的能力,这里面的“顺利”指的是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忘记文字背后的含义,注意的是故事,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

换句话说,处于学生智力核心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字所以传达的形象激起各种关系,学生的大脑能够顺利地完成这种翻译。

所以,自动化读写的核心是思考。从脑科学来说,就是尽可能实现大脑神经元之间的链接。

4.自动化阅读的核心是什么?

自动化阅读即边读边思考,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关注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关系。也就是说,学生在看到文字的时候,心中显现的是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画面、形象、场景等等。就像人熟练了骑车,因为本身非常熟练,不用特别关注,可以自动完成。这样,就可以腾出心力来,一边骑一边欣赏周围的风景。

值得注意的是,自动化阅读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你阅读现代小说可以自动化了,读起哲学来,就无法实现自动化。苏氏所说的自动化阅读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低线水平,它的标志是学生能够完成一般读物的顺利阅读。如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该具备顺利的读完一本中等水平的童书的能力,这里面的“顺利”指的是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忘记文字背后的含义,注意的是故事,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

换句话说,处于学生智力核心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字所以传达的形象激起各种关系,学生的大脑能够顺利地完成这种翻译。

所以,自动化读写的核心是思考。从脑科学来说,就是尽可能实现大脑神经元之间的链接。

5.自动化阅读的意义。

自动化读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这种是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务之急,抓住关键时期培养学生拥有自动化读写的能力。

6.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动化阅读能力?

(1)抓关键期。三四年级是培养自动化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这是苏氏长期实践验证的结果,也有脑科学研究成果作为依据。一旦错过最佳时期,很难再弥补。

(2)让文字成为“一纲”,让词语鲜活起来。如果识字量过少。就缺乏这种阅读的前提,识字量必须3000字以上,是读写能力的骨架。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那些词语能够自动复活,即其本身能够自动与表象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在识字过程中(尤其是一二年级),应该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思维课、直观教学、大量童谣等,文字就是“一纲”,要牢牢掌握,可随时提取,随时一读就鲜活起来。

(3)系统练习。

小学期间朗读在200小时以上,小声默读的2000小时以上。

一到四年级,每天半小时有表情的朗读。朗读就在于用声音来表示对材料的理解,这既是一种理解训练,也便于老师检测。因为朗读是理解的外显,通过朗读,老师可以找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魏老师的建议:

(1)海量阅读:

在小学低中阶段,数量重于一切,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完成自动化阅读,尤其是孩子能够阅读整本书的三四年级要完成自动化阅读,三四年级的总阅读主要不应该低于1000万字。

而我们的课标上规定,小学阶段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是远远不够的,这个底线划的太低了。

为什么要强调量的积累?

就像开车,如果你开上10万公里,各种驾驶技术自然都有了,因为训练有素,熟能生巧,读上1000万字,语感自然就差不多了。

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大量阅读可以获得相对完善的思维结构,就是在阅读中反复接触一些东西而形成自动链接。如果没有相应的阶段性训练,负责这一块功能的神经元突触就会萎缩,很难再建立起相应的联系,自动化读写的关键期就在这儿。

(2)要加强理解性朗读的训练,训练孩子用声音去传递意义与情感。此刻,孩子的普通话水平不是最重要的,朗读本质仍然是理解练习,而不是声音练习。

(3)默读,是实现自动化阅读的主要途径。

魏老师说,欲形成三四年级学孩子阅读自动化的前步骤(具体过程为):

在婴幼儿至二年级:听绘声绘色的故事数百(包括为孩子大声朗读故事书)加亲子共读,或自主看绘本数百(主要是借猜故事)。

三四年级:慢慢积累下较大量的有意义的识字识词量加以攫取意义(即以看故事为主)的阅读不少于千万字,再加一定的表情朗读能力(这最不重要)。

四年级前后:形成阅读自动化(既能快速解码课文水平的文本,能在下文出眼前自动浮现潜文,注意焦点除偶尔在字词逗留外,主要直接在文本的整体意义的思考上)

关于自动化阅读,苏氏和魏老师说的都很明白,关键在于怎么引领和落实。

有没有小学语文老师,你是如何落实的?

还有些孩子不读书,不喜欢写作,是因为没有从中获得乐趣,没有乐趣的原因,多半是因为缺少帮助和正面评价。所以,老师应该提供正面帮扶,并用成长性评价来促进。

比如,语文老师可以每天要教孩子读书不少于半小时,让家长来辅助,签字,可以做做读书卡,可以在班级微信群里晒晒读书笔记,每周可以评选一些阅读之星风,这样就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另外,还可以举行亲子共读或者班级共读,师生共读等。为了更好的促进共读,可以再提前布置一些导读题目,引领学生围绕主题进行阅读,然后,可以定期开读书交流会,在此基础上,可以梳理阅读内容,写写读书心得,办一些手抄报,或者看相关电影(如草房子等),最好的当然是在此基础上排演话剧。南明网师也有《童书共读》课程,已经相当成熟,可以借鉴学习。

再比如,教给孩子合适的解读文本的方法。比如王荣生教授出版的《阅读教学教什么》《写作教学教什么》等系列丛书,可以借鉴。不同的文体关注点一定不同,如果用读散文的方式读小说显然不妥。明确文体意识才能作出正确的解读。

干老师的《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有很多精确教学的例子。语文老师可以从中学习体会。

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必要的阶梯分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要保证阅读时间,做好阅读统计或者反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