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王阳明心学财务自由之路

王阳明心学智慧:财务自由,你就真的幸福了吗?

2018-05-09  本文已影响11人  海兄2020

财富是自由的阶梯?

有一项对都市白领的调查,问:“你最向往什么?”

80%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向往自由。当被追问,什么才是心中的自由时,大部分人描述的是:我要实现财务自由,不用工作就有很多收入,然后我就可以和家人一起去周游世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用工作,每天都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俨然已经成了无数都市白领们的梦想。这背后的意思也很明确:我不快乐的根源是因为我要工作。只要不工作,我就可以获得快乐。财务自由,就获得了终极的幸福!

果真是如此吗?

近年来,富豪抑郁、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也许富豪离我们普通人还有点远。但是,我们每一个人总能在身边找到这样的案例:家庭富裕,却太“折腾”,频遭变故。男人有钱了在外面“包二奶”,回家夫妻吵架,闹离婚。孩子有很好的物质条件,有漂亮的玩具,但是并不快乐。

家庭离异孤独的孩子

我们身边也常见不少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幸福美满,其乐融融。可以得出结论:有钱、富裕并不是幸福快乐的充分条件。幸福是一种能力,跟财务自由无关。

金钱带来的物质享受只是给生活锦上添花,并不是获得幸福和快乐的金钥匙。

财务自由,也不是真正的自由。希冀通过财务自由来获得自由,无异于缘木求鱼。

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

有人觉得自由是自己有钱、任性,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想法很幼稚。

试想,当你在图书馆读书的时候,有人在旁边高声喧哗,嬉戏打闹,你读得下去吗?你有读书的自由,别人有在图书馆高声喧哗的自由,大家都为所欲为,图书馆就不是图书馆了。

当你在路上开车,你有横冲直撞不看红灯的自由,别人也有横冲直撞不看红灯的自由,当你们在路口相遇时,两车势必要相撞。两人都住进医院,躺在病床上呻吟,还会有自由么?

假设你有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自由,那其他人也有不被二手烟危害的自由,自由权利发生了冲突,岂不是要掐架?人类社会变成原始丛林?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都是相对的。每个人都追求绝对的自由,必然会造成社会的混乱,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白尾鹿

有一则很经典的故事: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体态优雅的白尾鹿长期以来与当地的草原及其天敌美洲狮、狼处于一种平衡状态,鹿群数量维持在4000头左右。1906年,为了保护鹿群,当地政府开始执行一项捕杀其天敌的计划。鹿群则以每年20%的速度增殖,到1925年时,白尾鹿达到了25万头,是自然状态数量的60倍。这时,意想不到的自由繁殖的结果出现了:许多鹿被饿死,另一些鹿长得很小或不健康。

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饥饿的鹿越来越靠近人类的居住地。它们吃农作物、菜园里的蔬菜、灌木等,直接影响依靠这些植物生存的鸟类和小动物,生物的链条开始紊乱,种群的平衡被打破。最终,鹿群也走向了灭绝。

当人们给予了鹿极大的生存自由,反而使得鹿群失去了平衡,导致鹿群自身的生存危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揭示了这个道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是鱼和鸟的自由。可是,鱼跃和鸟飞也是有禁区的。鱼跃到陆地上,鸟飞进水里,它们都不能生存,这是它们自由的界限

人们追求自由,这无可厚非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到自由的边界,只要不超越边界,我们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那么,我们自由的边界在哪里?由谁来告诉我们?靠法律吗?

毫无疑问,我们的法律条款已经很完善了,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但是法律的存在并不会让我们立刻获得了自由的感觉,为什么?因为人不是机器人,不是受外在的程序控制的。人的行为都是由自己的内心而发。

没有对心的约束,人的行为难免触碰法律的禁区和道德的底线,难免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这时候,人只会感到被束缚了,是不会感到自由的,更谈不上幸福快乐。

只有当一个人打心底,由内而外,认识到自己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他才能不碰触任何的禁区,不干扰其他人的自由权利,才能获得身心的大自在,这也是终极的自由。

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社会契约论》

《论语》为政篇第二章中,记载了孔子一生的为学历程。孔子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到了七十岁,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再会逾越社会规矩,做到了处处与人相融,与物相和,与世相安,毫无被束缚的感觉。这时候的孔子,道德完全在自己的心中得到了体认,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要想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阳明先生告诉我们,社会道德不来源于外界的要求,完全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侍奉父母自然知道孝,遇见了兄长自然知道悌,在子女面前自然知道慈爱,与朋友交往自然知道诚信。仁义礼智信孝悌慈,这些都是人的良知所发出来的,人生来俱有的。不需要向外界求取。

现实社会中,之所以还发生那么多不孝、不悌、不慈、不仁、不义、不信的事情,都是因为人们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了,因此不能知行合一,不能致良知。

要想致良知、知行合一,唯一的办法,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这里说的“人欲”,不是指人正常的生理欲望,而是过与不及的私欲。

有一天,阳明先生的弟子陆澄问先生,他说自己喜欢在家静养,清心寡欲的,感觉自己没什么人欲,心中全是天理。但是一遇到事情,就慌乱了,心里砰砰直跳,无法安定下来?这是为什么?

阳明先生说,你光知道静养,却不去努力下克制私欲的功夫,这样一来,遇到了事情,就会动摇。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

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站得稳,立得住,达到“无论静养还是做事,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定”的境界。

阳明先生还说:“克己才是为己,为己才能成己。

循理则静,从欲则动。如果心灵不够澄澈光明,被私欲遮蔽,人即使去到世界的尽头,天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内心也是喜新厌旧,妄念丛生,不可能静下来!更谈不上自由!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寻找,更高层次的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的喧嚣之中,克己自律,保持心灵的纯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无拘无束的自由!

自由,只在我们心中绽放!


致良知学舍(微信公众号:Yangmingism)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