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一百问》听课笔记:在哲学的世界里遇见苏格拉底,遇见智慧
我们都知道,“古希腊三贤”是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我很欣赏苏格拉底,因为他将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界转向了人类的世界,将哲学从天堂拉回了人间。
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格拉底的哲学世界,遇见哲学的智慧。
“雅典的小丑”
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年的雅典,生活于雅典城邦的黄金时期和鼎盛时期,他的一生虽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他喜欢问别人问题,然后被判处死刑了。”
苏格拉底喜欢问别人问题,他非常喜欢在大街上、澡堂里、洗手间里随意拉人问别人问题,他总是喜欢找一些大而空泛的问题来进行询问,专门挑别人的漏洞来问问题,试图解释一切的臆想和假设,质疑一切信条。
他的母亲是帮人接生的“助产婆”,而苏格拉底从小就保持着一颗强烈的好奇心。
据史书上记载,苏格拉底的长相非常丑陋,形态也比较怪异,身材矮小,头颅很大,还是个秃头,大圆脸,深凹下去有直勾勾的眼睛,鼻子很宽,而且很扁,还有一张奇大无比的嘴巴,这完全是一个搬运工的形象啊,哪里像是个哲学家呀,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他说,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可以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的鼻子可以闻到整个空气中的美味,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可以使我的吻比常人更加有力,接触面更大。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总是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鞋子也不穿,吃饭也不讲究,他对这些都不是特别在乎,只是专心致志地做着学问。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相貌平平的人,一心扑在学问上,才成为了当时雅典众多智慧青年所爱戴的老师。
苏格拉底之死:为什么苏格拉底非死不可?
有人说,是雅典的极端民主杀死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一生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美德意味着什么?”;二是“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
“美德意味着什么?”
美德意味着智慧,只要人们通过教育就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看清自身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道德约束。
“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
苏格拉底用一种近乎嘲讽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没有什么制度比为盲众所操纵、为冲动所指挥的民主更加滑稽的了;没有什么比让一群争论不休的人组成政府更可笑的了;没有什么比匆忙选举、革职或处死将领更加荒唐的了。”
苏格拉底在其70岁的时候被雅典极端民主判处死刑,其罪名是:第一,不信奉雅典的神,崇奉新神;第二,他喜欢探讨各种事情,以此来蛊惑青年。
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苏格拉底是非死不可的,原因正是因为他的言论主张与雅典民主体制有着根本的冲突。
在当时病入膏肓和失去理智的雅典制度的背景下,苏格拉底的主张暴露了当时民主制的缺点,自然苏格拉底就成了政府的敌人。
在狱中,苏格拉底的学生劝说其逃走,但苏格拉底说道:“我的一生都享受了法律的利益,我不能在晚年的时候做出不忠于法律的事情,服从法律是我们每个公民的天职,尽管法律也有不对的地方,但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去死。”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苏格拉底表现出的是一种超然的赴死态度,这种超然的死亡态度,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讲的不怕死,而是一种以死为乐、向死而生的态度。
赴死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斐多篇》选读
在狱中,狱卒曾对苏格拉底说道:“苏格拉底啊,我知道,你是至今来到这里的最崇高、最绅士、最优秀的一位,其他人在我应遵从上级命令让他们喝下毒酒时,对我肆意漫骂,我知道,你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你明白,真正错的不是我,而是另外那些人。好了,永别 了,请尽量轻松对待这必行之举吧,你是知道我的职责的。”
到了最后的时刻,苏格拉底的学生围拢过来,心情十分沉重,当苏格拉底喝下毒酒后,他说道:“等药力到达心脏,我的生命也就终结了”,此时,苏格拉底的学生再也无法忍住内心的伤痛,痛哭起来。苏格拉底却说:“人应该平和、安详的死去,所以,请你们安静下来,坚强一点。”
太阳落山之前,苏格拉底服下毒酒赴死,享年70岁。
苏格拉底的临终遗言是,他对学生克里托说:克里托,我还欠阿斯克里皮乌斯一只公鸡,你能替我把这笔债还了吗?说罢,苏格拉底离开了人世。
苏格拉底:如何“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希腊的德尔斐神庙上刻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苏格拉底的一生的哲学宣言。曾经苏格拉底有一位朋友去德尔斐神庙求神谕,得到一位女祭司传授的神谕,神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加智慧的了。”事后,苏格拉底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四处游历,和不同的人找交道,向他们问问题,苏格拉底一心想要证明神谕是错误的,可他越是和其他人打交道,就越是证明其他人的智慧不如他,他希望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想要真正地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可认识自己的什么呢?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即道德。
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