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闲文!傅申1980。偏爱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论焚书坑儒

2022-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糊涂山人

焚书坑儒是大家熟知的,但是固有的印象,或许很多人以为这是一件事,这恐怕是误解了。焚书和坑儒是两个事件,既是孤立的,又是相关的。所以说孤立者,是因为他们在两年先后发生,各有因由;所以说相关者,是因为他们在本质上都是帝国集权制政治的需要,又有某种因果关系。

先看焚书。

始皇帝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距秦灭六国已经过去了八九年的光景,全国已行郡县制。这是时代背景。在咸阳宫的一次酒会上,仆射周青臣大唱赞歌,尤其称道秦“以诸侯为郡县”,使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从此再无战争之患,说始皇帝的威德是自上古以来所不及的。始皇帝听了很受用,司马迁只用了三个字,“始皇悦”,就把当时那种表面上一派欢快和谐的氛围呈现出来了。臣下歌功颂德,君上听了高兴,说明马屁拍准了,拍到位了。这时候有人出来唱反调。有个叫淳于越的博士官(负责掌管典籍,可以说是官方的“历史学家”),齐人,他说殷周之所以能享国上千年,是因为实行分封制,这样中央一旦有变,诸侯可以勤王救难。最后他说不效法古代不能长久,并且当面指责周青臣“面谀以重陛下之过”。这话就说得很重了,矛头非但对准了周青臣,实际是连带着始皇帝,是要刺穿帝国的政治架构。可以想象始皇帝这时候是何种心情,腻歪吧,但是当场没有发作,而是交由群臣去讨论淳于越的提案。

这个事儿实质上是“郡县派”和“分封派”之争,进一步说,是法家和其他学派思想施之于政治的激烈交锋。淳于越有没有私心且不论,天下初定,六国思旧,使宗室子弟分镇各方,就地维稳,以快速应对可能发生的叛乱,看上去倒也是个很不错的主意。这个大概是始皇帝心里以为值得讨论的地方。但是分封制相较于郡县制,是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对完成统一六国伟业的始皇帝来说,不会心甘情愿。他令臣下讨论,不过是要评估郡县制是否能够有效维稳,或者说严刑酷法能不能使黔首慑服。

讨论的结果是必然的。丞相李斯上奏说,三代五帝时的制度不可能因袭不变,制度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皇帝陛下是要建立万世功业,这并非那些愚儒们所能深刻领悟的。以前诸侯并争的时代,百家争鸣,现在国家一统,需要法令一致,否则一道命令下来,大家都用自家所学来讨论它是否合理,以此标榜自己的高明,这样国家制度的公信力就会大大下降,还可能导致底下人结党。所以李斯建议,史书除了秦史,一概焚烧,民间藏书须上缴官府焚烧,并且禁止互相讨论《诗》、《书》,违者弃市论处。这就是所谓“焚书”事件。

焚书,实质上是大规模地禁书,并非我们很多人固有印象中的把所有书都烧了,博士官是可以因公藏书的,民间只允许留下占卜、种植之类的图书。换言之,相当于只有“国家图书馆”可以珍藏文化类书籍,并由专职人员查阅。有想学法律的,可以跟官吏去学。这样的举措,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自然是局限到一隅,但是文化的传承并非因之完全断掉。先秦的书籍所以毁,文化所以断层,实在是因为兵燹。焚书,目的是为了统一文化思想。后世历代的专制君主都会做民众思想统战的工作,较之始皇帝不过是在手段上进行了“包装”,显得更柔和一些,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始皇帝为他们开创了先河。始皇帝吃亏就吃亏在他是第一个,承战国乱世以来,为了帝国政权的稳固,不得不采取强硬的手段。秦帝国虽然二世而亡,但是始皇帝开创的集权制度和统治思想,的确是肇万世之基。

再看坑儒。

坑儒是因为始皇帝先被儒坑。所谓坑儒之儒,倒不是特指儒生,而是包括儒生在内的方士以及“批评家”们。方士利用始皇帝求长生不老的心,糊弄他,徒耗巨帑,结果一无所获,最后还说始皇帝这人刻薄,这让始皇帝大为光火。

始皇帝为求长生不老药,用了各种人。除了我们熟知的徐芾,还有个卢生。仙药本是没有的东西,自然是求不来的。交不了差,以始皇帝的性格,怪罪下来那可是要没命的,怎么办?于是他们编故事,仙药么,有是有,但不是说求就能求来的。

徐芾就跟始皇帝说,海中有三个仙人居住的岛,蓬莱、瀛洲、方丈,蓬莱岛上有仙药,但是海中有大蛟鱼为水神守候,人过不去。始皇帝大概是日日有所思,听徐芾说后,晚上竟然梦见跟海神交战,于是问博士官,占卜解梦。博士官们或者是为了迎合始皇帝,或者也拿不准徐芾说得是真是假,说得把这恶神除去,善神才能来。始皇帝乃派人做了捕巨鱼的工具,并准备用连弩射之。到了芝罘,射杀了一条鱼。但这鱼是不是那所谓的大蛟鱼,谁也不知道。反正仙药还是没求来。

卢生跟始皇帝的说辞是这样的。他说求仙药之所以找不到啊,是因为有一些妨碍的邪物。仙方中说,人主如果行踪飘忽,那么恶鬼避,真人自来;人主的行踪臣下都知道的话,是有害于神的,真人就不来了。他建议皇帝不露行藏,则仙药便能求来了。于是始皇帝为表虔诚,不自称“朕”了,改称“真人”;另把咸阳宫外的天桥甬道都连接起来,人和物都固定不动位置,皇帝去哪里,有敢说出去的,一律处死。某次始皇帝去梁山宫,从山上看见丞相的车仗规模盛大,很不高兴。皇帝身边的太监把这透露给丞相,丞相于是裁减了车仗的规模。始皇帝听说丞相这么做,第一反应就是,一定是身边的太监泄露的。挨个审问,没审出来,那就把当天随从的所有人都杀了。从此之后,再也有人知道始皇帝的行踪所在了。卢生给始皇帝的这个提议,其实是做了个局,以便逃跑。他知道仙药肯定是求不来的,跟另一个侯生合计,始皇帝这人刚愎自用,秦法苛严,求不来仙药肯定是个死,跑吧。

侯生、卢生的逃跑事件是坑儒的导火索。始皇帝被他们像傻子一样坑骗了,盛怒之下,岂能不坑杀他们?这是坑儒的直接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如始皇帝所说,一个是待他们甚厚,他们竟然议论皇帝,说皇帝的不是,这是抨击政府,另一个是焚书之后,在咸阳的诸生,还私下传播各派的学说,妖言惑众,蛊惑人心。尤其是后者,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焚书之后,诸生口传不能禁,这与统一思想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故“坑儒”以加快力度。始皇帝利用方士逃跑事件,趁机发难。他下令把犯禁的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在咸阳坑杀,并且昭告天下,以儆效尤。这就是公元前212年发生的所谓“坑儒”事件。

“坑儒”事件表面上看虽是因被方士所坑骗而起,但在实质上是“焚书”事件的延续,是始皇帝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所采取的严酷手段。书焚了,儒坑了,始皇帝的最终目的是“以愚黔首”,以期使民众最终能改变自己是“楚人”、“齐人”、“燕人”、“魏人”、“赵人”、“韩人”的固有思想,让他们从心里形成自己已成为大一统国家治下之“秦人”的归属感。

“焚书坑儒”是始皇帝严刑酷法高压统治的缩影,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但是国家要长治久安,不能长久如此,要张弛有度。如同汉武帝前期的穷兵黩武和晚年的休养生息,因不想循“亡秦之迹”,所以在选定继承人上,选与自己性格和施政方针完全相反的。包括早先的太子刘据和后来即位的昭帝刘弗陵。退回来说,其实始皇帝应当也是有这个见识的。他属意的公子扶苏是一个儒派的支持者。坑儒的时候,扶苏曾明确反对,也因此触怒了始皇帝,被打发到蒙恬驻守的上郡去了。始皇帝是真的怒吗?或许是的。但是真的怒到怪罪扶苏吗?未必。临终前他下诏命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仪,也许是想通了,也许是一开始在心里就有明确规划的。只是当初扶苏反对的时机不对,不能不给他个处分,看似是处分,倒更像是先把他保护起来,先要去磨砺他。做一点猜测,也许按照始皇帝的规划,经过他这一代的紧的政策,人心思定之后,将来扶苏即位,要废张就弛,政策要逐渐趋于宽松了。可惜阴差阳错,最终即位的是胡亥,他的胡作非为,使人心没有定,反而乱了起来。用鲁迅先生的话说,秦的二世而亡,使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