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再逛杨美古镇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37期“夏”专题活动。】
前几天就开始想着这个周末带着孩子再去杨美古镇。那里是以前练车时候常跑的地方,是一个具有明清风格的古镇。据说以前这里是南宁最重要的商贾码头之一,曾经有一段时间这里商船云集,后来路上交通越来越便利之后,这里的码头就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只剩下一个住人的乡村。因为靠着一汪绿水,也是一个非常宜居的乡村。
村里的房子保留了明清时代的风格,最高也不过两三层。外观都是飞檐灰瓦,砖头也是灰色的。就算是后来起的新房子,为了体现古镇的风格一致,都被建成了统一色调,看着像古建筑的样子。
古镇内巷子狭窄,路面多是石板路,自然是有着一股明清时代的韵味。只可惜太阳过于猛烈,气温高达34℃。天气预报说好的多云有阵雨一样都没有。太阳火辣辣地烤炙着大地,每走动一步人身上就不停地冒汗。再加上带着一群小猴子,忙着看护他们,对于这种韵味没能细细品味。
如果是在春天,在一个需要撑伞的季节,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一身旗袍,慢悠悠地行走在小巷子中。听着滴答的雨声,配合着鞋跟在石板路上清脆的敲击声,朦朦胧胧的雨雾再加上这灰色的古镇基调,会以为自己穿越到了上个世纪初。
也因为这个古镇基调,后来被改造成为一个风景区。2006年我考驾照时,教练常常带着一车的学员从南宁市区开到这里,一路上进行实操带练,到了古镇正好吃中午饭。学员们就自觉地AA请教练搓一餐,吃饱喝足后再带些当地的土特产回去。那时来是来过,除了吃上一餐饭,却从没有到镇上细细游览过。
那会还没收费呢,如今却要收取每人10元的门票费,10元每部的停车费。收票员说从2003年起就收费,可那时我几乎隔天来,咋没见有人拦车收费呢?
古镇游人很少。可能也是因为天气太热的缘故,镇上除了卖货的村民,看不到几个游客。这么冷清的地方还要收费,真有点冤大头的嫌疑。
不过当地的村民摆卖的农产品却是异常便宜。一把两三斤的甜豆角只需一元钱,一个两斤重的毛节瓜只需要0.5元,还有南瓜,青菜都很便宜。据说那里的沙糕也是一绝。可买了一封芝麻味的,除了松软的口感与以往吃的沙糕有所不同,还有就是满嘴白砂糖的味道,在这大热天的,吃这东西没有水送着真难以下咽。
镇上的豆豉豆瓣酱黃皮酱酸梅酱等酱料和一些梅干菜是当地的另一绝。尝了味道,是非常不错,想着回头的时候再买的,但最后还是嫌拿着太重,没有买。不过不买也是对的,同样的份量,在镇上买是要比在市区买贵上一倍的价格。
旧码头还在,停靠着几艘船。因为没有旅游船的安全资质而被当地村民拿来改为美食大排档。售卖的除了有煮粉老友粉干捞粉,还有夏天应季的糖水凉茶,还有油炸小鱼仔和小螃蟹。当然还有大排档常有的各种鸡鸭鱼肉类的大菜。
因为天热,我们各自点了一小碗糖水,坐在靠岸的一艘船上吃。船是那种有顶篷,两旁敞开式的,有江风吹过,人身上的汗便被吹走了不少。糖水都经过冰镇,有豆腐花,槐花粉,凉粉,绿豆海带等。它们自身的味道算不上有多好,但在这酷热的天气,喝上一口冰镇过的糖水,一阵冰凉从口中发散,随即滑入咽喉,下到胸口,再从食管进到肠胃。凡是途经之处都能感受到一阵冰凉,直至最后全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凉爽,有着说不出的惬意。
附近还有不少邻江的民宅,打开后门,走几步路就到江边。不少人家屋后种着果树,树上结满了果。树下种着菜,菜是绿的,树是绿的,江也是绿的。只要一开门或一开窗,就可以感受到清凉的绿意扑面而来。
真希望我也能在江边拥有一座这样的宅子,闲时种种菜,得空吹吹风,想吃鱼了再钓钓鱼,真是再惬意不过的好生活呀。
由此想到我娘家老屋,原来也是邻江边的。可惜后来我爸拿它换了别处的田地,那么好的宅基地就拱手让人了。如今想来满是遗憾。如果宅基地还在,回去建个小楼,不也是令人羡慕的江边别墅了吗?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换出去的地,人家也觉得好,死活也不愿意再换回来了的。
突然又想到现在自己住的家,其实也是近江边的小区。我们住的是面江的高楼,一打开阳台门窗,大片的江景便涌进眼帘,又何尝不也是享受美丽江景的江边人家了呢。只是世人往往以为,看到别人的才觉得是最好的,失去的才觉得是最珍贵的。所以我才会如此羡慕这些临江的宅子罢了。
其实我欣赏一下就好,大可不必去羡慕他们,也不必遗憾自己的老宅拱手让人。而是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眼下所拥有的,不要等到它们失去才会后悔。人更应该要懂得对现有的知足,知足才能常乐不是吗?
天气实在是太热了,顶着那么烈的骄阳,走了那么久的路,身上的汗水早就把前胸后背的衣服全浸透。头上的汗水还在不停地往下流,甚至流进了眼睛里,眼睛便有些微微地辣。不得不眯起了眼晴,看到的景物也随之朦朦胧胧起来。才是中午十二点多,孩子们终归招架不住这烈日当空,个个喊着要回家吹空调。
古镇虽不大,但还是有些古迹没逛到。可孩子们都闹着要回去,所以我们也不再去探访那些古迹,匆忙买了一点农家菜,直接找到停车场,上了车就回市区了。
希望下次有机会还来,再来的时候,是个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