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句论语:参与越多收获越多
2021-09-15 本文已影响0人
慢慢学说话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听到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的问题,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引起公西华的疑问。孔子的解释是,冉有想的过多行事比较保守,做事缺乏决断,这种犹豫退缩的人,应该鼓励他、推动他;而子路胆子大,行事鲁莽,做事缺乏思考容易闯祸,就要劝他冷静、三思而后行。
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
遇到孔子这样的老师,是幸运的,他能根据学生的特质、能力、所处的环境和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但是建议有没有用,能不能如脑入心,能不能落地实施产生效果,还需要看学生是不是真的参与了。
人生没有失败,不是得到就是学到,最大的失败莫过于不参与。
有的学生喜欢提问,显得自己很勤奋好学,实则是懒惰不愿思考,把问题抛向老师希望直接得到答案,但是后续又缺乏行动,所以问了也是白问;有的学生是个“杠精”,看似具备批判性思维,对老师的回答提出质疑,结果好的坏的一概否定,没有任何收获;有的学生缺乏感受力,对问题直接敷衍不参与,不提问不反驳,当然也就没有成长;有的学生看似很愚钝,不向老师提问,但是他却仔细思考并结合实际付诸行动,所以这些人成功了。
有人评价很多著作都是后人对《论语》的过度解读,认为是对两年五百年前圣人言语的意淫。但是提出这些质疑有意义么?根本无法对峙,只能争论不休。我们学习《论语》为的是吸收里面的精华,帮助自身向上向善,那么我们就没必要去思考坏的方面,而应该多想一想这句话如何在自己身上起作用。把自己的特质、能力和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问题放进《论语》里,自己打磨、反思,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