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二十四节气”》
《关于写“二十四节气”》
开始关注二十四节气,是源于被它那充满诗意的口诀所吸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个句子里含有六个节气的名称,一共二十四个节气。先不说二十四节气里蕴含着中国古人怎样的智慧思想,单从这个口诀中所流露出来的浓浓诗意,就足以令人折服。而我之所以写关于这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首诗作为本诗集中单独的一个部分,一是因为随着我对二十四节气逐渐深入的了解,使我对中华民族这个传统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二是因为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在黄土地里长大,自然就与这个从古至今指导农业生产的节令有着天然的亲近之情。
众所周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十四节气也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了一种融入人们生活的文化习俗。二十四节气不仅能通过气候变化来指导农业生产,而且还可以用来反映自然万物的生长情况。《岁时记》曰:“一月二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二十四番花信风便由此而来。除此以外,每个节气在不同的地方还有着不同的民风习俗,如春分立蛋、清明踏青、谷雨前后吃香椿等等,都已把节气与民俗紧密结合。对于古代的诗人骚客来说,二十四节气更是非常好的写作题材,“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杜牧)“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如此之类耳熟能详的诗句比比皆是。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而且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更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写作这二十四首诗时,我全部是以古体诗的形式来写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匹配。当然写的不一定能尽如人意,但每一首都是尽力而作,都尽量把我所观察到的物候现象以及我的感受写下来,以便留作记录。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天气变化已能精确到以小时为计,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也很难再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们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可不能否认的是,蕴藏在二十四节气背后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不一定要对二十四节气有深入的研究,但是起码要对它们的含义有基本的认知和了解,这也是我写这二十四首诗的一个初衷。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写作和对物候现象的观察,仿佛一下子把我的记忆带回到了童年,带回到了那个一年四季跟着父母在田地里劳作时的日子,不仅让我回忆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也让我对生我养我的土地产生了深深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