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渡,又是风起时

2019-11-12  本文已影响0人  戎耕

当法国的梧桐树日渐茂盛,石楠花开始散发难以呼吸的气味时,春风拂过微微的燥热,蝉未鸣,林荫道舒爽而悠远,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而我的军校四年已望见尽头,而今提笔追忆四年,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朝夕相处战友终究洒向祖国大地,从三原、长乐坡到白鹿原的每一寸土地也终将变成回忆。四年,懵懵懂懂的四年、坎坎坷坷的四年、激情燃烧的四年,硬是将一个地方青年锻造成即将奔赴实战部队任职的未来军官。

一直以来我是一个回忆型的人,总想抓住时间的尾巴留下美好的回忆,而文字就像五味瓶,多种情感能够立体地记录,或许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读来仍能让人如临时境,我想你可能见不见到我,但我都在书中不离不弃。

题名取为《争渡,又是风起时》释义:我常常将人生比喻为大海,时而风起云涌,时而风平浪静,却都不失为人生之美。戎装四年,自己就是掌舵者,虽沉浮起落,但一直保持战斗的姿态,或许真的一刻都没有闲下来。“争渡”即表明以昂扬的姿态蓄势前行。“又是风起时”既表明临近毕业关口,又一次大考摆在面前,如何迈出关键的一步,做出正确的选择;又表明马上奔赴部队,从学习期转为事业期,一个新的起点在向我招手,而又再次考验一个舵手的能力素养。

我想如果我不停“争渡”,终究会划向梦想彼岸,任凭风起云涌,依然波澜不惊,观海听涛。

                  梦起三原——冰与火的淬炼

西安的天气说来也怪,白天有闷又热,晚上却凉飕飕地吹的直哆嗦。和父母在西安游玩三天后,我便被接站点的大巴押送到半山腰略显神秘的三原。可能因为中学六年都过着住宿生活,习惯了独自在外,这一次离别,并没有太多不舍和伤感,反而初入军营,满怀着憧憬与向往。

谈起新训,大多数人都有说不完的话题,或许是因为这一段经历太过刻骨铭心,至今想起,仍然历历在目。带训班长们声色俱厉的态度压的我喘不上气、食堂的饭似乎每天都是硬塞到嘴里、蹲下的口令至今让我不寒而栗、坐床休息变成一种奢望、俱乐部压抑的气息总让我望而却步、压被子成为休息日的常态、三点一线的紧张生活磨平了一个热血的青年人。“在这里你的尊严会被踩在地上,需要你用实力一点一点捡起”、“是龙,给我盘着;是虎,给我卧着”、“一人犯错,全家受罚”……班长们的话深深刺痛了我的内心,就像被打翻的五味瓶,各种情感交织汇聚,剪不断,理还乱。

那时候,安稳地睡上一觉成了一天最大的奢望,饭堂随便吃饭成了训练的不竭动力,军事地形学课堂和礼堂授课我们似乎永远都睡不醒,连绵的阴雨天让我整日翘首以盼、回想起三原猪蹄的味道让我不时咽下口水……我常常扪心自问,这里到底是军营还是炼狱?那时的自己像懵懂的孩童一样,带着一双好奇的眼睛打量着周围的一切,甚至躲在角落选择逃避,不时萌生退学的想法。但也许这就是新训的真谛,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越能磨砺一个人的内心。

新训虽苦,当然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还记得停电的那天晚上,我们坐在宿舍地上撕破喉咙放声歌唱,一夜之间,受过的委屈仿佛烟消云散;还记得跨过成人门,庄重地签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许多人都情不自禁热泪盈眶;还记得集体为我过生日那天,大家聚拢在一起围成一圈,化压力为食欲的疯狂吃相;还记得授衔那天,战友小心翼翼地给自己佩戴上军衔,照着军容镜,顿时感觉到军人的身份和肩上的责任,我想也正是这种天然的感觉,促使我们不断寻找它对我们的意义。

当然,新训时光最难忘的还是和我们朝夕相处的新训班长,是我军旅生涯的启蒙老师;最难忘的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五连八班,最难忘的还是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们互相加油鼓劲,浓浓的战友情溢于言表。

确实,新训是苦与累的代名词,但它因为苦让人成长,因为痛让人铭记,让你懂得了如何去服从,如何谦卑,如何去感恩,如何变得坚强。我想,若干年后,当你回首往事,记忆最深刻的地方不是在你最辉煌的时候,而是在你最艰难的时候。新训的时光痛并快乐着,也必将成为我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梦筑长乐——破茧后的蜕变

当蝉鸣声不再聒噪,烈日不再炙烤着大地,我们结束了为期近三个月的军政基础集中训练,来到浐灞之滨。楼宇林立,底蕴深厚,就像做梦一样,峰回路转,我们一夜之间从山间农村到繁华城市。在这里,我们能够明显感受一所大学的浓厚气息,暗自下定决心大干一番事业。

但是一切都是新的,甚至我们所在的单位都是来之后新挂牌成立的,我们是一个到哪里都会被关注的群体,也是高度服从的代名词。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理学院,我们即将要开始执笔书写未来,满怀着激情与斗志,当一切还都很陌生,当我们还在一点点摸索着……

当然,说实话,从难熬的新训到回归正轨的理院生活,心里还是倍感温暖,班长们顿时变得和颜悦色,管理风格开始变得人性化,我们上课精神劲头很足,刚去的“娃”干任何工作往往也都是最卖力的,我也在极力争取一切时机表现自己,与干部骨干第一时间建立工作基础,随后的时间一路劈波斩浪摸着石头过河,在行政骨干上越走越远,从副班长班长、副指导员到指导员、营干事,虽然坎坷多难,但不断变化的岗位确实很大程度上历练了我,我想连队化管理模式的最大优势也莫过于能够利用模拟骨干的岗位提前适应部队,为部队打下第一任职基础,锤炼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带兵练兵的能力。

记得第一次作为副指导员在全连面前点名,点名内容早已记录在案,却还是磕磕绊绊,显得自信心极其不足;记得担任副班长和班长期间,总有几个人不合群,成天和我对着干较劲,总是让我难堪;记得担任连干期间,在处理事情方面总是被否定,说话也显得苍白无力……我想这就是我一路走来的垫脚石,也正因为一次次坎坷让我越挫越勇,一直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不被周围环境洗脑。现在静下心来思索,

真心感谢理院骨干岗位的历练,让我的执行力、表达力和思维力等综合能力得以长足提高。在此也由衷感谢吴西园、荣超等班长的指导帮带,人生中会遇到很多贵人,我想引路之人便是贵人。

记得有一段时间活跃在理院的各大俱乐部疯狂招募各路人才,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大学社团吧,于是乎带着对传说中社团的憧憬,一口气报名参加了很多,但都半途而废。唯一坚持下来的就是记者站,当时记者站在俱乐部招新宣传,我不由自主闻风而去,古航班长(我特别佩服和敬畏的一个班长)慷慨激昂的发言让我望尘莫及,顿时感觉到舆论宣传阵地的重要程度和优秀新闻记者的风度,也是在那一刻与新闻报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定期每周开例会,老报道员一对一指点修改稿件,“头脑风暴”不时席卷整个课堂,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战友,他们也逐渐成为了宣传报道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当然,大浪淘沙,新闻工作贵在坚持、难再坚持,真正留下来整日熬夜加班写新闻的为数不多,大多都因为各种原因选择退出,但能坚持到最后的绝对都是骨干精英和中流砥柱。细数两年,我曾在校报编辑部排版学习、也曾在新闻宣传俱乐部工作、那时的校报还是黑白小版面、那时印象空工大公众号刚刚挂名成立,推出了第一期推送——血性空工大……如今想起来,都是慢慢的回忆。

四年后的今天,有的报道员成长为记者站站长、有的在大学政工处帮忙撰稿写稿、有的成为空军政工网栏目主编、有的人因为新闻报道荣立三等功、有的代表大学赴人民日报社实习交流、很多人有自己印刷的新闻作品集、也经常能看到军报上诸多熟悉的名字……对于新闻报道,我有说不完的话题,我觉得这就是团队的力量,舆论宣传的力量,虽然当时的报道员都身处各大舆论阵地,但我们都始终奋战在宣传报道一线,虽然苦点累点,但从未停止。我也由衷地感谢这个阵地,让我广交挚友,以文会友,我也相信这将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理院两年,虽然文化课程学习压力如山倒,但是细细想起,也算充实。担任旅团委委员,负责全旅新闻发布;协助组织两次红传实践活动汇报会;连续熬夜加班制作了第一部大型汇报视频《我们在成长》;转院暑假期间制作了第一本纪念册《长乐东路的日子》;第一次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从此开启了竞赛之路;利用间隙时间也学会了PS、PR和AE等媒体软件;也在转院之际幸运地荣获“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和“二星荣誉”称号,也算是对理院两年的一个交代。当然,两年最重要的是形成了终生受益的习惯——让自己忙起来。最后,还是不忘感谢苗教导和史营长,在工作中给予了我很大力量,在转隶的关键阶段极力推荐让我难以忘怀。

                梦回鹿塬——成长的快车道

破茧重生,凤凰涅槃,褪去了更多青涩,换来的是相对的成熟,很多迷茫与彷徨都化作了青春的烙印,定格在某个历史的长河里。

烈日炙烤大地,时光匆匆,走过蜿蜒山路,转眼间就转隶到工院。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营区内更是锣鼓阵阵,干部和班长们都显得如此和蔼可亲,顿时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融洽的官兵关系。走进宿舍楼荣誉室,奖牌多的让人窒息,置身空军先进基层单位——铁军一营,总有种说不出的荣耀感,但同时也倍感压力。我也暗自下定决心,理院两年只是过往,一切归零,重新来过,优秀的集体更能锤炼优秀的人才。

在理院领导的极力推荐下,刚来我便被大多数人熟知并重用,也就像做梦一样,正在加班写新闻期间,突然被告知去当袁营长公务员。我想这一定不是随意的安排,必然经过了慎重考虑,因为公务员其实也是大骨干,时时处处为领导着想,为领导排忧解难绝非易事。为做足工作避免失误,我甚至详细询问了徐参(曾经是大学首长公务员),因为我觉得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上级领导给我的特殊任务,我必须抓住机遇,认真对待。

理院两年的行政骨干经历让我有些腻味,于是乎我决心在其他方面发展自己。工院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两个组织的建设,即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一个通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鼓舞斗志激励士气,一个通过平常细枝末节的工作温暖兵心。转隶之初,我因为新闻报道员的身份开始每日在学员天地打造新的舆论阵地,也每天加班组稿设计排版《集训简报》,可以说转隶期间基本算是编外人员,其他人都在校园各处一同参观或者听讲座,而我整日与新闻报道亲密接触。当然,也正是因为转隶时的写新闻的经历,我被上届团支部书记作为接班人长期重点培养。一年时间,在不断领受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渐渐褪去稚嫩,变得越来越成熟稳重,中间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无奈,但我想这都是成长路上的营养品。

一年后,当13级班长奔赴部队,我接任了团支部书记,说实话虽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刚开始还是压力山大,于是乎主动申请假期留校帮带下一届,记得15级刚转隶过来就召开团支部招新会,招募了一大批能人志士,协调大队其他单位力量,全新改版设计了两期《暑期集训简报》,随后又组织了“矢志鹿塬·筑梦铁军”暑期集训晚会,至今回想起来绝对是史上最尬的一次晚会,风雨大作加上中途停电,一场晚会就这样化为笑谈。

担任团支部书记之初,我就暗自下定决心打出铁军特色文化品牌,力争以高标准的工作姿态把铁军的文化建设推向高峰,所以怀着激情与斗志,任何工作都力求完美创新,自此熬夜加班成为家常便饭,经常与小伙伴挤在铁军工作室工作到深夜,大会小会开了无数次,可以说工作就是生活。两年以来,创刊《铁军报》并有幸邀请陕西省书法协会张天德副主席题字,举办“铁翼杯”纸飞机嘉年华、“铁军杯”航空知识竞赛,“喜迎盛会·共度佳节”国庆中秋晚会、“正气迎新”元旦晚会暨2017年度颁奖典礼、“锣鼓铮争”元宵节铁军主题灯会和游艺区布展、元宵节晚会暨第二课堂活动启动仪式…… 大型活动不胜枚举,自身能力素质也在亲身实践中得到长足发展。

来到工院,本职工作依然没有忘,依然在记者站扎根,但是却不像理院还有众多班长的指导帮带,在这里需要凭借自己实力闯荡出一片天地。于是乎有一段时间我开始精研细钻解放军报和空军报等纸质媒体,订购了全年的解放军报合订本,每天中午半小时留足时间浏览各种主流媒体公众号,也正是因为那段时间的坚持,我逐渐培养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政治素养,也在新闻报道的路上渐行渐远。我想也正是因为新闻报道的经历,在不断撰稿改稿中,我和机关干事开始打交道,投送媒体也逐渐向高级媒体发展,中途也认识了许多编辑老师。

后来和机关闫干事取得信任关系后,新闻报道之余,我开始协助筹办各类重要活动、大型晚会、微电影摄制等文化宣传工作,也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了很多机关业务部门领导和参谋干事,当然最重要的是在三站团队不断工作中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战友,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政治资源”。两年年以来,在《空军报》《全军政工网》《空军政工网》等高级媒体刊登稿件100余篇,先后参与筹备空政“蓝天情·心贴心”慰问演出、“奋进新时代”年度颁奖表彰晚会、“团聚·团圆·团结”元宵节主题文化活动,协助中央七套老师摄制李应红院士的十九大专题报道纪录片和强军报国重大典型黄长强教授的专题节目、首次执导拍摄《致敬平凡》催泪记录片……每一项任务虽然有诸多坎坷,但都完成的很出色,工作标准和工作思路也在不断提升,也在不断为人处事的过程中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这段经历也必将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也让我有更多的自信面临毕业大考,奔赴部队一线。

而今毕业之际,我想真正能带走的不是高大上的荣誉,而是丰富的阅历和人脉。工院是我成长的快车道,机关帮忙的经历就是我成长成才的“倍增剂”。如今学院第二课堂活动中心已经建成,所有三站团队都将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也带出了下一届核心团队,说起来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值得追忆的还有很多,赴贵州遵义与100余名地方高校学子徒步重走长征路,穿草鞋行走七十余公里;主动申请护校的家国情怀,自给自足过日子,与战友一起做饭包饺子;在加强组备战体能联考的日日夜夜,身体更加强健,意志更加顽强,度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赴天津部队两周岗位预实践,亲生体会一线部队的苦与乐,少了一分迷茫,多了一分成熟;同时我们这一届也是干部轮换最多的一届,四年轮换了10个队干部……

回想工院这两年真的几乎没有没有一刻闲着,很多时候多线并行,既要当好团支部书记,又要兼顾三站工作,还要为了加分功利性地参加竞赛等等,但这就是历练,是阅历,这样的人生才是亮丽的风景线。

……

韶华易逝,四年的军校生涯就这样匆匆走过,一路摸爬滚打,一路披荆斩棘,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四年,到头来还是曲终,而我们就像是星星火种洒向祖国大地。愿革命的友谊万古长青,愿各位朝夕相处的战友将星闪耀,青春与你们一同度过,此生无怨无悔,你们是我患难与共的兄弟,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同时感谢所有指导帮带我的各级领导和学长,你们是我的贵人,让我迅速成长。我想日后有机会、有能力我还会 再提笔撰写这段青春年华,或许是十年,或许是二十年,或许更长的时间,因为再也回不来了,我最爱的兄弟,我最引以为傲的铁军!

军校,让我们从五湖四海齐聚一堂;

时间,让我们从陌生人变为患难与共的兄弟;

毕业,让我们洒向祖国各地;

情谊,让我们彼此铭记;

敬初心,见未来!

谨以此文记述自己四年弥足珍贵的青春岁月!

                                          (写于2018年6月)

争渡,又是风起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