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与“不信”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讲“诚信”,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后来经过某些老师的解读,大意是“诚信,不是最高境界。引出孟子的话,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这种解读害了不少人,因为:
1、“诚信”本来不容易。因为,人们做到诚信,本质上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来对冲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比如,你答应了明天下午2点要见一个供应商,但是下午1点接到上级领导一个电话,要你2点钟去开会。请问,怎么办?因此,做到“诚信”,有时候是有代价的。所以,做到“诚信”,尤其是能长期保持“诚信”的声誉,累积来看,代价是不菲的。
2、“诚信”本来不容易。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做到“诚信”,其实非常困难。因为,人们不愿意支付短期的成本,而宁愿牺牲长期利益——信誉。开篇的解读,让人们找到了堂而皇之的不诚信的理由,即可以为来“义”而不必“信”。关键是,什么才是“义”呢?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解释。最后的结果是,人们总有借口可以不诚信了,而且可以毫无愧疚。
结论:
“不信”,即不讲诚信,其实很容易,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即“无常”。“信”,某种程度上说,是反人性的,即违背普通人的品性。做到的人非常少,因此才弥足珍贵。能真正做到的人,多数都成为了有识之士。仁义礼智信,是君子的标准,是五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人,总要有目标,总要有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人而言,君子,显然是多数中国人的成长目标首选。让我们从修炼“诚信”开始吧。
至于孟子的话,我认为可以有两种理解。1、“义”是最高标准,没有之一,即其他的方面都可以为,都应该为“义”让路。举例,你下午2点约了供应商会谈,但是下午1点半,有同事病倒在了工位上,没有其他人可以协助。同事的生命健康是“义”之所在,你第一时间救助同事、爽约供应商就是应该采取的做法。2、为人们应对“无常”总要留下一个方便法门。举例,孔子周游列国,发愿光复大道(即确定了“义”之所在),十四年风雨劳顿而不得志。最后,孔子重新定义“义”之所在,即回到鲁国编纂史册、办教育同样是“义”,于是师徒多人才能苟活并有来《春秋》等历史巨著。上述,无论哪种解释,都不要被普通人轻易引用,否则会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