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5
2021-11-15 本文已影响0人
王浩鹏_强化班
这篇记是作者很年轻时的作品,大约才十几岁,因为五年后才结婚。(归有光是有散文天才的,他十岁时作的《乞醯论》洋洋千余言,还收在《别集》卷一里。)又过了几十年,作者饱经沧桑,又写了一段“后记”与本文连成一气。这段后记主要是回忆亡妻的。他们夫妇感情很好。自己读书轩中,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极倡随之趣。又从小姨子嘴中写出对“阁子”的惊奇。这是一层,在当时为可喜,今天追忆便成可悲。自“其后六年吾妻死”又转入悲境,对轩也无甚兴趣,“室坏不修”。这使我们又想到篇首“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的情况。“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与项脊轩也就疏远了。最后以一株枇杷树作结,睹树思妻,余情不尽。
这段文字有“余既为此志”和上文界断,为什么不用《书项脊轩志后》或《项脊轩志跋》之类的题目另成一文呢?这是因为内容和上文相一致,都是在轩里发生的亲人之间的情事,直接加在原文后面非常谐和。正文里的亲人是母亲和祖母,后补部分是亡妻,三代妇女的音容笑貌宛在目前,同时前文写了项脊轩本身的变化,后补部分又和前面紧相照应,“庭有枇杷树”和前文“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也相呼应。所以虽然两部分文字写的时间相隔几十年,但情味和内容像是一气呵成,这也是本文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