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作协(文学会)历史原创文学作品《文史哲》

柴火味儿的日子4

2023-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银蕨之约

裁缝和木匠、铁匠等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手艺人。这些人再夹杂着做饭的、剃头的、拔牙的、劁猪的、选日子看风水的,和芸芸众生一起酝酿着柴火味的日子。

虽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总归还是要有衣服穿的。再不济,过年的时候要给孩子们添置一身新衣服的。

那就先去百货公司或合作商店的柜台上拿上钱和布票扯布。

布票凭户口本按人头一年一领,一人一年六尺或是多少。一尺一张,长方形的小条子,像邮票一样联在一起几丈为一版。家里人多的,布票领回来有几大版。这么多彩色的票,拿在手里很高兴。

挑选的余地不大,扯好衣料和里衬,带上穿衣服的人,去缝纫社量尺寸。

老师傅脖子上挂着白塑料软尺,戴着袖套,在铺着羊毛毡的大桌子上,按照量好的尺寸,在布料上搭着黄色的木头直尺比比划划。划好后,拿起一把特制的大剪刀,嗤嗤地开剪。

裁剪好以后,就分给缝纫工上缝纫机缝制。

成型的衣服又回到老师傅的手里,他喝一口大白瓷缸子的水,喷在要熨平的地方,然后拿起中间烧着木炭的铁熨斗,垫一块布,开始烫熨衣服。

除了过年,没穿过新衣服,偶尔穿一回,浑身不自在。还是带补丁的衣服接地气。

外婆级别的都穿青色的大斜襟衣服。我的姑婆还是个裹脚,发髻上绑着个青布块,右胸前别着一块手帕,走路脚后跟先落地,小步快走。

帽子是必须有的,颜色也基本一致,和中山装的一样,青蓝色。大人为了防油,有的会在帽子里垫纸。学生们为了挺括,有时会延帽顶缝线用牙咬一圈。

鞋都是自己做。把存着的鞋样子拿出来,没有的去邻居家借。根据鞋样铰好鞋底、鞋帮。

当然先要到集市上买好麻。麻拿回来搓成细绳。

把平时裁剪衣服积攒下来或是到缝纫社讨要的边角碎料,用打好的浆糊,在一块木板上,拼接齐整糊上去。晾晒干后就是一块厚厚的布,如同今天的三合板、五合板。

好几张叠加起来,依鞋底样剪好,白粗布包好,穿好细麻绳,戴上顶针,就可以一针一针纳鞋底了。

鞋帮子沾上一层黑色条绒布,缝上白色的包边就可以了。

再就是把鞋底和鞋帮缝在一起。

棉鞋叫窝窝,底子再厚一点,鞋帮子是夹层,中间夹了一层棉花。

夏天也有麻鞋和草鞋。

小孩子,都还穿肚兜,说是防风防凉防拉肚子。有意思的是在乡里还能看到穿肚兜的老人。

翻看老照片,人们清癯的样子和单调的衣服会让你印象深刻。天热了,一身单,天凉了套夹衫。冬天棉衣棉裤棉鞋棉帽子。条件好的老人家会有皮夹袄。

小点儿白衬衣蓝裤子,大了蓝色或军绿色中山装。女孩子穿素花色的对襟衣服,与长辫子倒是匹配。衣服领子、袖口、肘部,裤子的屁股、膝盖磨得变色变破,这些地方容易打补丁。穿有补丁的衣服光荣。裤子破烂,鞋子露着大拇指头,正常得很。真的有把尿素袋子缝做衣服的。

柴火味儿的日子里,衣服很好地发挥着它最基本的功用,遮体保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