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主题写作

断舍离07:厚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远度,远度决定出路

2016-02-07  本文已影响358人  若水三叶

断舍离的最终目的不是抛弃过去,而是发现自我。在清理掉不需要的东西之后,给自己的生活腾出空间和时间,重新开启思考,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你是打算把1天重复过365次,还是愿意经历365次不同的生命体验?


一、厚度决定高度

“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是要你问答:如果从现在开始到未来某个时间节点,你要做些什么事情,从而变成一个与理想中相符合的自己。很多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以及时间的长度,认为自己这一生能够做很多事情,但往往到最后变成“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专精”。这时不妨换个思路:只做一件事,如果这件事能做到专家级别,再去做下一件事情,至少有一样看家本领。

那么问问自己:如果这辈子只能做一件事,或是只能做成一件事,你选择做什么?哪怕每天跑步,每天写作,每天阅读这样简单的事情,反复做上1年,5年,10年,20年,30年.......你能想象在自己身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1.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在开始行动之前,先问问自己:你要做的事情是否足够具体清晰,能否被量化?使用“目标--项目--行动”的思维框架去分析,可以帮自己分解事情,将具体行动落实到每天的行动上,比如今年要50本书,每天计划阅读1小时。

1 )目标:你做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

2 )项目:完成什么,达成什么目的,比如做一次 PPT 分享,完成人生第一个马拉松;

3 )行动:做些什么,比如读 50 本书,跑100次步;

分解到位的标准是:简单---不经思考就可以直接行动,或者让一个外行人或是小孩子看到你的行动计划,就知道怎么做。大多数人会不屑于在一件简单的事情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觉得做一些复杂的事情才是能力的体现,可结果往往遇到困难就退缩放弃了,而把事情简单化的目的是为了拒绝外部各种诱惑,腾出心智空间进行专注投入,而且大脑对简单明了的指令,能迅速做出反应,进而不需要太多思考,直接开始行动。

所以,简单是为了更好地行动。

2.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重复会让人联想到机械单调,一想到长时间做着同一件事情,那会是无聊沉闷的,因而很多人觉得能把一件事做上几十年,那一定是很疯狂的,真正要自己去做,要么傻掉,要么疯掉。而这恰恰是错误理解“重复”的表现,因为相同的方法得到的必定是相同的结果,而同样的结果,毫无新鲜感,缺少刺激,因此才觉得单调无聊。

重复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不断迭代试错,寻找突破点。每次的行动都会是一次经验,重复的行动必定会产生不同的经验,相互对比就可以看出差异,而差异意味着丰富。将今天与昨天的结果相对比,看看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有哪些是自己不喜欢的,哪些是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结果又是通过行动上哪些尝试改变而获得,这便是经验的积累。

然后再将这些尝试做出的改变进行重复再现,如果结果满意,那么意味着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不断打磨熟练,以形成自己的节奏,保证结果能够持续高质量输出,这也就达到了优秀的程度。

重复就是经过不断迭代试错,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行动模式,并熟练掌握。

3.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

不断重复,能够帮助你达到优秀的水平,能够比一般人做得要好,而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做到极致的人却是少数,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追求极致,往往比做到优秀水平需要付出更大的投入。这并不是一个理性聪明的选择,需要冒着投入更多却没有回报的风险,很多聪明的人并不会选择这条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让自己的投入得到最大化的收获,因而这会产生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选择追求极致的人,并不是那么聪明的人,往往身上带有一种“傻劲”。

追求极致,首先需要做到用心。而什么是“用心”?“用心”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即高度专注的状态。

其次,用心做事是指不断地去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同一件事重复去做,能够帮助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熟练掌握,但这个是否是最好的方法?是否还存在其他更好的方法?而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一招吃遍天下”的方法或规律,假设面对不同的情况,条件改变,角度变化,思维也需要跟着变化,这时候原来的方法是否还能产生效用呢?另外做一些更具难度的事情,也能促使自己不断思考如何做得更好,从而让自己不断精进。

“重复”是在试错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那个点,而“用心”则是在适合自己的那个点上,专注投入,不断精进。

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做成了什么事;你做成了什么事,其实就是你的价值,而价值是需要积累的,积累靠的就是重复。《用生命丈量时间》里我提到了,自己模仿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通过对每天生活和行动的时间开销的记录,让我体验并理解到,哪怕只是时间这样一件简单有用的事情,也能够产生超出预期的效果,因为事物的价值往往并不取决于事物本身的价值,也无法通过问他人“这有什么用”来测量其价值,它们的真正价值取决于自己对这件事全身心投入的付出。

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对知识、技能、能力、体验、经历等的积累,就会不断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每次的跃迁就像是走楼梯,一个个台阶地往上走,走上更高的台阶,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宽广的视野。积累能够丰富人生,进而形成厚度,而站在越厚实的地方,就能站在更好的地方,眺望更远的风景。


二、高度决定远度

“前路未知的恐惧,每个人都有,我们看不到明天,是因为我们站的不够高。”

站得更高,能够看得到更远,但看得更远,就一定能够看到更多东西吗?未必如此,没有格局,看到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我们的大脑只会根据自己认为正确的“三观”标准,只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屏蔽掉大多数的自认为“无用”的信息。格局的大小会决定视野的宽窄,影响思维判断,而思维判断决定一个人的行动方向,继而决定人生的走向

所以,想要站得高看得远,还需要对自我以及自己与世界关系上的认知局限和限制,不断进行突破,让心态从封闭到开放的状态,才能拓宽格局的大小。而突破认知局限和限制,主要有四种方式:

1. 阅读

对于阅读的好处,怀疑的人自然不会付出行动,相信的人自然能从行动中收获所得,所以没有太多需要展开细说的,少想多行动就可以了。

而最近跟朋友聊天,共同觉得:与跑步类似,阅读被很多人“玩坏”了。现在很多场合都倡导阅读,这种行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渐渐地阅读这件事以及阅读的效果被夸大,而且人们逐渐把阅读当作是一件自我标榜的事情,与那些不阅读的人相比,就会有一种自豪的优越感,仿佛自己读了几本书,就会比身边的人牛逼一样。这其实是被阅读“绑架”了。

阅读之所以流行起来,除了商家的宣传效果以外,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其他自我提高的方式对比,阅读是成本最低,最容易控制的方式。这并不意味着,阅读就适合自己,毕竟阅读只是其中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而已,并不是唯一。

所以,做阅读前,先问问自己,我是否适合做阅读?

2. 阅人

本质上,阅读其实就是在阅人,虽然文字是经过总结整理的信息,更为精炼,但始终还是属于间接经验,容易被读者误解,或是无法深度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与人沟通过程中,对方的表情、动作、神态、语气和语调,以及环境的摆设和氛围都会作为一个辅助信息,帮助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知识、思想和观念 。

而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不仅仅体现在生命的唯一性,更体现在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人类的大脑每秒钟要处理四千亿位(bit)的信息,但是观念和思维只接受其中两千位的信息--屏蔽掉我们不想看到的,只看到与自己的观念相符,自己所能理解的。换个角度来说,观念和思维既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工具,同时也是限制认知的牢笼。

正因为被束缚和限制,沟通交流才会变得如此重要,这实际上就是不断拓展这层认知牢笼的空间和范围(大多数人还是无法做到“全能全知”的)。沟通交流不仅仅是在知识、经验、思想和观念上互动有无,更重要的是因认知的差异而产生在思维和思想上的碰撞,促使认知达到新的高度,不过前提需要能够包容彼此差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批判对方与自己不同的地方。

多与比自己牛逼的人,比自己思维开阔的人接触,常会听到或看到自己没有关注过的东西,视野一下子就开阔不少,感觉像是眼前打开了一扇门,看到了更宽广的世界。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扇门是别人打开的,并不会一直敞开,它在交流结束后会关闭并消失,而你只能凭借残留的记忆和感觉去寻找,学习并获得相应的能力,才能再次打开那扇门,走进更宽广的世界。而这一系列的体验和感受也是一种人生的经历。

3. 阅景

现在许多人都喊着要去旅行,为着那些“说走就走”的故事,为那些在路上寻找自我的情节而感动,因而也想拥有这样的经历。对于旅行,最好先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旅行吗?除了休闲放松外,旅行对我的还有什么意义?这么做至少可以避免那种“为逃避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冲动上路”的情况。

旅行的意义在于短期内换个地方换种生活方式,从复杂琐碎的生活中跳脱出来,重新审视自己。旅行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插曲,毕竟大多数人是做不到,把旅行当作生活的,那么旅行对自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是否你的旅行循环重复着这样的模式:跟一群人去到一个地方,吃点美食,拍个照片,看点风景,然后回到自己的居住地,按照原来的方式继续生活,直到下次再忍受不了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烦恼,再约上另一群人,去到不同的地方,做着类似的事情呢?

如果你不是一个喜欢远行的人,那么不妨每年找机会去爬高山,去海边,静静地站在山顶和海边,看看山下一览无遗的景色,看看广阔无边的大海,将这种宏大的视野内化到心里,从而扩大自己的内心世界

而阅景与阅读和阅人最大不同是:所获得的都不是间接经验,每次的旅行,每处的风景,经由体验和感受后内化成直接的经验,内化于心,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增加格局的大小。

4. 反思&检视

通过近期回顾2015年每日检视,我能够清晰的看到那些生活的节点或是生命的转折点,这让我明白:改变,决不是在自己下定决心的那一刻就立即兑现,而是经过一次次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和检视,慢慢累积,迭代作用,才会借由生活节点和生命转折点,呈现出令自己意想不到的改变。生活虽平淡普通,但是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而且一切都刚刚好,在人生某个阶段恰巧呈现,给予自己启示,并且我们拥有的就是我们所经历的所有,而经历的所有并不局限于我们所看到的,因此自己需要经常做反思和检视,才能跳脱出原来的视角,换角度重新看待自己,以及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三、远度决定出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1.犹豫选择什么

站得高看得远,自然也就能选择更多。随着能力的提高,视野的开阔,原来的目标已能够轻松实现,这时在你面前会出现新的机会:是选择实现更高难度的目标,还是发现更适合自己的目标,选择新的方向?这就会陷入新的迷茫:从不知道选择什么到犹豫到底要什么。更多的机会意味着更多的诱惑,而更多的诱惑使你陷入矛盾和纠结中: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舍不得。这会促使你重新思考最初的问题: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的是什么?你想要做什么事情?

2.为自己而选择

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思考“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许会让你害怕做出选择,即使你内心知道自己想要选择什么了。过去做选择的时候能得到别人的鼓励和帮助,或是有前人行动示范,不必担心选择错误,只要跟着做就行了。但现在的选择却不同,也不是简单用“勇气”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你开始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即你是在为自己选择。

这意味着你要为自己负责,独自去面对并解决所有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承担所有的风险以及失败的结果,所以会感到恐惧,是人之常情。但能够促使自己做出选择,为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来自于你做过哪些事情,你做成了什么,你为自己的人生做了哪些积累。这些其实就是你所走过的路,也许当初做出的选择是一种偶然,但你能够走到今天,成为今天的自己,却是一种必然,而这也会让你更有自信去面对和处理未知的一切。

3.路是走出来的

经历上面两个阶段后,就算是找到出路了,但这仅限于找到而已,路并不会在你下定决心的那一刻,自动呈现在你眼前,然后按着某条轨迹迈开脚步就能走向你想要去的地方。其实从来就不存在所谓“自己的路”,这条路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也正因为靠自己,所以才被称为“自己的”路。

站在高处,是为了看清方向,然后回答“我想要做什么样的人”,而接下来就是怎么去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首先要做的就是走下山,开始新一轮的积累,迭代试错,突破限制,不断循环和重复之前做的事情。然后登上一座座山丘,不断修正和确认方向,一次次走过上坡路(逆境)和下坡路(顺境),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但最后能否走到心中所向往的地方,没有人能够保证,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去确认。

断舍离的专题文章到此就结束了,这是我第一次写专题系列文,会存在许多纰漏,以后会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经历不断修正和丰富这部分内容。


相关文章:

新与旧的交替:断舍离

断舍离01:信息篇

断舍离02:个人篇

断舍离03:工作篇

断舍离04:关系篇

断舍离05:割舍不掉的是情感与执念

断舍离06:六步断舍离清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