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2022-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平和喜悦炎

一个人想要变的通透,最好的方式就是赚钱,过程中会懂得很多道理。

读死书、爱情等都只会让一个人变得固执和偏激。只有赚钱才会让一个人越来越聪明,对这个世界也会有越来越认深刻的认知。

一个人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合法合规的赚钱!

货币的贬值,是永恒的趋势。明天的物价,一定比今天的贵。你想要赚钱,就一定要把今天的钱,换成明天的物,而且时间越紧凑越好。

被这位在心理健康领域从业长达50+经验的爷爷说的这番话治愈了,他认为,20岁到30岁是人生的至暗十年。

其实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真的看到了太多高分答案,总是会不自觉的去做比较,很容易就让自己变得很焦虑,真的真的不必着急,每个人的花期不同的,不必羡慕别人比你提前拥有。

很多父母,尤其是上一代父母,并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生养孩子有一万种理由,比如证明自己生育能力,符合社会期待,上个养老保险,维护婚姻稳定,甚至不想避孕等等…

总之没有几个是因为爱孩子,希望陪伴孩子成长而生的孩子。上一代可以说很多人都是这样,上上代几乎人人这样,这一代虽然比例大大降低,但是绝对数也不少…

如果你了解了这一点,就会瞬间理解了很多人奇葩行为背后的逻辑…

爱其实是一种很稀缺的能力,有很多课程教你怎么去表达爱,但却忽略了很多人可能压根没有爱。

爱是一种能力,幸福也是一种能力。

是的。纯粹的爱什么也不缺。而当我们的人格不够圆满时,就会把对生存和安全的焦虑、对自信和利益的需求,以及对权力的渴望……所有靠自身能力无法在生活中挣得的一切,统统打包寄托在“爱”里头。

早上看篇文章,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介绍死亡观和“安乐死”,很震撼。

他说安乐死要打三针。

“第一针叫镇静剂。首先给你镇静,你别那么慌张,让你从容一点,镇静剂就是神经的阻滞,让你就安静下来,安静下来了就没那么活跃。

第二针叫肌肉松弛剂。你想反抗,我不想死的,我要做动作,我要高声喊是吧?

第三针那就叫心脏毒剂,就让你心脏停掉啊。所以像我们今天不是有很多叫死亡协助的人、医生,抓来判刑,基本上就是判的第一针和第二针。

第三针是病人自己注射, “扳机效应”就像枪一样的,我把你子弹装好,我把你枪上膛,最后激发必须是本人,就是我自杀的人,我最后搬动扳机,第三针必须是自己。我们叫自裁,自我裁量。”

王一方说,

“我们今天文化基因里面有好死不如赖活这么一种东西,我们是把这个责任就归给孔子,其实我觉得有点冤枉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他有两面,一面,他讲过“未知生焉知死”。他还有另一面:“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老百姓的通俗的语言当中对死亡也是特别潇洒的。我们经常讲,比如说高兴死了,高兴死了,快乐死了。快乐死了,幸福死了,他是因为死是一个巅峰体验,他把它看成巅峰。

中国人有一派是持这个态度的,比如庄子。庄子他在死上是极其潇洒的。我说他的《逍遥游》就讲死亡的壮丽。你看那么大的鸟,世界上没有,反自然啊,是吧?背负青天九万里,扶摇直下。那个过程就是死亡的壮丽的过程,他讲人转化的过程,人从这一个有形的世界向无形世界转化的时候,就有那么一种感觉叫《逍遥游》。

另外一个人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他说那就是人类理想社会乌托邦。我说桃花源记就是他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所有的学科,还是理性的东西,但是在人类面前有三个东西不够理性,一个是痛苦,还有死亡,另外还有诱惑。这三个东西还是要上升到宗教层面,生死苦难诱惑,只有宗教才能帮你解开。

100年前有个家伙在叫Hertz,这个人写了本书叫《死亡与右手》。他讲右手是神圣,左手是世俗。他其实是在讲宗教生活跟死亡的关系。死亡是通往神圣的,我们其实是逃离神圣的、拒绝神圣的。

我们是握着拳头来的世界的,从你妈妈怀孕下来,握的拳头一声大哭,握着拳头哭的,死的时候我们叫撒手人寰杀,撒哪只手,撒的是右手。

我们还是需要一点神性。”

欲望,是想要。

爱,是想给。

让人痛苦的都是欲望,和爱毫无关系。

不为不喜欢自己的人活,说人话就是,“对我无益的人或事就是个屁。”

不想就是不想,不愿意就是不愿意,干脆一点没什么。你要搞清楚的是:如果说“接受”是+1,那么拒绝并不是-1,而是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