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人的“765”情结

或许,对当代国人而言,像“765”也仅仅是一串数字而已。
不过,在老一辈上海人的心目当中,以及自己的记忆与内心深处,始终都会拥有“765”情结在其中的,这到底又会是为什么呢?!
只因像数字“765”,承载着老一辈上海人,在某一个阶段内,始终都难以去磨灭掉的岁月印记,它既是有着极其特殊意义的符号;它也是过去上海城市的生活象征;它还代表着某个具体的事物;它更是承载着过去时代老上海人的生活、梦想、情感与故事在其中的!
我虽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末期,查阅各种史料后获知,国家执行计划经济政策,从1956年开始,直至1992年才结束这个政策,上海是从1993年起取消计划经济政策。
还有,在国家执行计划经济政策的年代里,基本上在每日的日常生活中,始终都是离不开各式各样的票证,购买任何物品,都是需要凭各种票证与钞票购买的。譬如说:购买香烟需要“香烟票”;购买自行车需要“自行车票”;购买缝纫机需要“缝纫机”票;……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在上海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里面,流行着一款“猪皮皮面”的皮鞋,它是由上海皮鞋厂生产的“765”皮鞋,之所以会被叫作“765”,是因为它的售价仅为7元6角5分,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物资匮乏,买东西样样都要票证的,而这双“765”皮鞋是无需工业券的,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大惊喜。
在从前的上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一直以来都是有“学徒工”这种说法的,而且还是非常流行的,这种模式也是非常根深蒂固的,不管从事的是何种工种的人,每个人也都是需要去经历学徒工这个过程的,学徒工的期限,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为期“三年制”。
像“学徒工”还被老一辈的上海人叫作“吃三年萝卜干饭”,它是指每位学徒最少需要经历三年的艰苦学习、锤打与磨炼以后,才可以满师出师的,等我查阅过历史资料以后显示,在20世纪的70年代,在市区里面工作的学徒工,第一年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7.84元,第二年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9.84元,第三年每个月的工资为21.84元。

我为什么要在上面的一段文字中,大谈特谈关于“学徒工”这件事情呢?!其实,学徒工和购买一双皮鞋也是有着莫大关系的。
我曾询问过家母倪榴珍的,她告诉我说,在那时,绝大多数的老百姓,穿的不是一双布鞋,就是一双平底鞋,要是有人能去穿上皮鞋,不仅是一件稀罕的事情,而且还是“邪气扎台型个事体”,像“邪气扎台型个事体”是一句沪语方言,它的意思是说“非常有面子”的一件事情,像各式各样的皮鞋,还是少数人才穿得起,才可以去享用的一件奢侈品,一双牛皮皮鞋的价位要15元人民币,简直就是一笔巨款,若是居住在郊区的,一名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只有人民币18.5元,不管是一名没有满师出师的学徒工,还是一名基层的普通工人,去购买一双牛皮皮鞋后,所剩的余钱已无几,而“765”皮鞋的问世,让更多上海人拥有穿皮鞋的机会,它把上海人穿皮鞋这件事普及开来。
我和我父母家族中同辈的小孩子拿来做一个比较,自己就是属于最为愚笨的一个人,记事与懂事的时间,要来得稍稍迟那么一点,我最多也只能记起在周岁六岁时发生的各类人、事、物、情,在此之前的各类人、事、物、情,我一概是不知道的,也是记不起来的。
我至今还能清楚地去记得,自己在刚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看见家母有一双黑色的高跟皮鞋,还看见鞋内靠近后跟部位,有一只烫金色的仙鹤,为撰写这篇文章时,我还特意问过母亲这是什么牌子的皮鞋,而家母是这样来回答我的,她说只记得购买的是一双7.65元的皮鞋,由于时间有一点久远的缘故,她也想不起来是什么牌子的!
经过我多方查证史料以后,既让我豁然开朗起来,还让我彻底地弄明白到底是什么牌子的皮鞋,原来在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带有“金色仙鹤”图案的皮鞋品牌,应为“鹤鸣鞋帽商店”的产品,这个品牌创立于1936年,以广告创意与品质著称,它的商标设计源自《诗经》中“鹤鸣于九皋”的典故,符合“金色仙鹤”的视觉元素。
同样在20世纪的70年代至80年代,对那时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拥有一双“765”皮鞋是一种时尚与潮流的象征,他们穿着这双皮鞋走在上海的弄堂里、马路上,自信满满,仿佛拥有整个世界。
像“765”元的一双皮鞋,不管皮鞋是什么材质的,它不单单是一双鞋子,它还能反映那个时代上海人是很会“做人家”的生活智慧。【备注:所谓的“做人家”是一句沪语方言词眼,它的意思就是说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合理规划资源实现精致生活,既体现传统节俭美德,也融入现代理性消费理念】
有史料记载,在共和国遭受天灾人祸的六七十年代里,像各种自然灾害也是频发的,各种物资同样可以说是极度匮乏与缺少的,在那个时候的上海人,就是采用“会做人家”的良好生活态度,通过聪明才智与国家一起患难与共,与民族同艰危,一起度过困难时期。

照样是在六七十年代里,上海人在穿衣打扮(搭配)上面,也能体现出独有的一种节俭与智慧在其中的,当时的冬天流行穿中装棉袄,在中装棉袄的外面会添加一件“罩衫”的,男式的“罩衫”则是以蓝、灰两种颜色为主的,女式“罩衫”花样要稍稍多一些,即便是工厂里面发放的劳防用品的工装,对于那些心灵手巧的上海青年女子来说吧,照样也能把工装去改制成得体美观的套装,而“765”皮鞋以其实惠的价格,让人们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也能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面,全国人民的服饰,主要是以蓝灰色罩衫为主的年代,上海人依然有着对美的追求,女同胞们会把衬衫领子翻到“罩衫”领子外面,既好看又能保护棉袄领子,每次去做一件新的衣服时,还会去采用“套裁”的方式,这也是时常能见到的一种做法,只要有两个关系要好的小姐妹共同出资购买一块布料,通过巧妙的剪裁做成两套衣服,既节省票证与钞票,又能满足她们对美的追求,通过巧妙的剪裁做成两套衣服,展示自己的精致手艺与生活品位。
在那时像“765”元的一双皮鞋,采用猪皮作为鞋面的材料,对猪皮而言,它原本就存在着一定的特性局限,相较于牛皮等材质的皮鞋,猪皮的韧性与耐用性就要来得稍差一些的,也是容易出现磨损、开裂等各种不好的问题,且猪皮的毛孔相对而言是比较粗糙的,在美观度与质感上亦不如一些高品质的皮革,随着消费者对皮鞋品质与外观要求的提高,像猪皮面的“765”元皮鞋,已逐渐地难以满足需求。
对现在的许多年轻人而言,未必会知道“知青”是什么?!【备注:所谓的“知青”广义泛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而我要说的“知青”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人,它就是指从1968年开始一直到1978年的末期,从城市或到农村,或到农垦兵团务农,或到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一代人,而且像这种类型的人,绝大多数的人,实际上只有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还有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青】
同理,我为什么要在上段文字中说知青啊?!皆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老上海的知青们对于“765”皮鞋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在70年代末,知青们开始享受两年一次的探亲假,回到上海探望父母,他们回到上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去购买一双“765”皮鞋。
只为能购买到这双猪皮皮鞋,知青们往往要走上好几里路,乘坐公交车到徐家汇的第六百货商店排队去购买,在有些时候排数个小时的队伍,等到快要轮到自己购买时,皮鞋却被销售一空卖完了,即便如此,他们或她们也是始终不肯放弃掉机会的,会在其他顾客的提醒下,又会乘公交车去宛平南路上的上海皮鞋厂门市部继续购买。
等到探亲假期快要结束时,只要有条件的,几乎男女知青们人手一双“765”皮鞋,这一样也是那个时候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线哩,这双猪皮皮鞋,不仅仅是他们在艰苦的、知青生活中的一份慰藉,更是他们回到上海与同龄人交流的共同话题,穿上它,仿佛能带着上海的气息回到自己的知青点,成为他们与上海家乡的一种情感纽带。
我依旧还是要拿这双“765”元的猪皮皮鞋,来举例说明这种情况的,在20世纪的70年代至80年代,它就是以比较实惠的价格,满足在那个时候,绝大多数上海人对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从另一面,还能体现上海人在艰苦环境中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精神。

虽说我是一名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上海人,对老一辈上海人所拥有的“ 765 ”情结,既是感同身受的,也是很理解的,这是老一辈上海人对于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之情,也是老一辈上海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期许,它让老一辈上海人更懂得应该珍惜当下,还让老一辈上海人去铭记那段历史,传承那些美好的品质与精神。
千万不要误以为在20世纪的70年代至80年代,像“765”元一双的猪皮皮鞋是一件商品哦,它不仅仅是一件商品,它更反映在那个时代的上海人,独有的一种生活态度和聪明才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上海人以“会做人家”的态度,会在有限的物质或物资当中,精心规划并去追求生活的质量、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更会从中把自己的幸福感去填满,过好只属于自己或自己家庭的小日子,上海人善于在有限的条件下,利用资源,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尽可能精致。
当历史的滚滚车轮进入到现在,像“765”猪皮皮鞋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城市的面貌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的,但是,对于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老上海人而言,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对“765”的情结,很有可能永远都不会让它消失掉的,这个到底又会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好像是一首悠扬的老歌,在老一辈上海人的心目中,既会时不时地,还会久久回荡起来的!还因为这些记忆如同珍贵的宝藏,永远珍藏在老一辈上海人的心中,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老一辈的上海人而言,每当回忆起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时,不免也会感慨一番,既会想起曾为一双“765”皮鞋排队几个小时的场景;还会想起邻居间有各种困难时互帮互助,亦会聚集在一起“嘎讪胡谈山海经”;更会想起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上海人,彼此之间共有的淳朴与善良;像这种情结,是老上海人心中永远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它伴随着老一辈上海人度过一生,成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备注:“嘎讪胡”和“谈山海经”都是沪语方言词眼,它们的意思全都是指聊天】
时代在大踏步的前进与发展,促使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过去的上海人购买皮鞋主要是为满足基本的穿着需求,注重实用性与性价比,现在,上海人对皮鞋的消费观念逐渐多元化,除去具有实用功能外,还把它视为一种时尚配饰与身份的象征,更加会关注皮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品牌故事以及与自身生活方式的契合度!
像老一辈上海人的“765”情结,既是一个时代的深深烙印,也是生活给予的馈赠,它将永远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上海城市风景图片与老式皮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万分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25年7月10日星期四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