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既然痛苦与生俱来 不如让我做个天使远离人间
文|浮小休
辑|汐君
封面|PS鬼才葛鸽
截图|电影《何以为家》
他停了一会,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张爱玲
人生总是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苦?
总是这么苦。
——《这个杀手不太冷》
Here they sang about “tomorrow”,
And tomorrow never came.
——音乐剧《悲惨世界》
去看《何以为家》那天,正巧《复联4》也在热映,影院里成排的座椅上没有多少观众。乍看到“何以为家”这个有些俗套的名字,小休以为不过就是一场励志的电影,讲着关于我们熟悉的:主角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
可是这部电影最终却赚足了我的眼泪。
电影的原名叫《伽百农》,在圣经中,上帝从这里开始传道,展现了很多神迹,然而不识耶稣的百姓却背弃、驱赶耶稣,最终耶稣诅咒此地:伽百农啊,你已升到天上,将来必推下地狱。
导演镜头下的贫民窟就像是被诅咒的伽百农:无序、混乱、前路茫茫。
影片开始,导演从最终在法庭上的控诉讲起,倒叙了这场引人泪水的故事。
在黎巴嫩,赞恩一家住在窄小的出租屋里,最小的孩子被铁链束住手脚,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他的母亲用力碾碎赞恩刚刚骗来的毒品“曲马多”,在水里和衣服一起浸泡,以方便带给正在坐牢的长子,在狱中换取一些钱财。赞恩通过搬运货物赚取一些生活费,帮妇女运送煤气罐,给房东家的杂货铺送货。
晚上,他们一家拥挤在一块勉强称为床的地面上,六个兄妹跟父母只有一层纱帘隔开,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的父母还是想要怀上下一个孩子。
人常说在彻底的贫穷之下,没有所谓尊严。电影所拍摄的贫民窟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尊严的所在,赌博、吸毒、盗窃、偷渡,这些元素贯彻了整条剧情线。
——
你有没有想过,这不是我们的错。
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的。
我做错了什么?
如果我有选择,我可能会比你们所有人都好。
这不是我想要的
有人告诉我:“没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
我诅咒结婚的那天,我为什么要过的这么悲惨。
——
“人生不会因为你足够不幸就网开一面。”
赞恩的妹妹不久被嫁给了三十多岁的阿赛德。赞恩拼命保护的人被父母亲自推入了火坑,他绝望而疲惫的逃离,坐上前往远方的大巴。意外的遇见让他进入了拉西尔工作的游乐场,也在这儿与这位黑人母亲结缘。
在拉西尔这儿,他第一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拉西尔同样是没有合法身份的难民,她带着一岁的儿子尤纳斯狼狈生活在这座霓虹之城里,靠着虚假的身份证明工作,拿到的微薄工资维持生存后还要分出一部分再寄回家乡。就是这样囧迫的三个人,互相温暖了彼此。全剧里,赞恩除了在最后拍摄护照的片段里笑了一下之外,与黑人母子一同吃饭是他唯一眼睛里有光的时刻。
这一幕,同样让小休热泪盈眶。整部电影的压抑让人看不到一点曙光,镜头下的每个人都做着不同的恶,贫民窟的众生都是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相貌,我万分庆幸,在这一场景里,还有人性顽强的留了下来。
拉西尔很快因为非法移民被抓捕入狱,等待遣返。
她离开的几天,这个被她照顾的、同样还是孩子的赞恩想尽了一切办法想要护她的儿子周全。赞恩通过从前学来的制作曲马多饮料的方法赚取了黑人孩子的吃饭所需。然而后来,事情很快暴露,生计,成为了最大的难题。照顾自己尚且艰苦,他再无力照顾一个幼小的孩子。
这也是电影发人深省的情节,主人公赞恩在最后也没能选择和父母不同的做法——他同样把亲弟弟一样的黑人小孩卖给了人贩子,换取了400美金和一次离开的机会。
“也许他去到那儿会过得更好”赞恩的父母这样想,赞恩卖掉尤纳斯也是这样想,不同的是赞恩在这份感同身受中,打破了原本“父母有权利随意生养孩子”的看法,从而才有了后面起诉、控告的桥段。
为了离开,赞恩回到家中寻找证件,而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连出生证明都没有,就像影片中所说:“你儿子还没出生就死了,他并不存在,即使是番茄酱也有名字,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而他没有。”
噩耗接踵而至,妹妹在不久前因为怀孕出血死亡。没有了离开的希望,最爱的妹妹也痛苦的离开。赞恩这份对亲人强烈的爱,当一切无力改变时,就变成了自身的痛苦和对他人的报复,他拿起刀捅向了夺走妹妹的男人,也捅破了这世界华美糖衣下的残忍法则。
回到电影的开始,在那个戏剧化的法庭上,赞恩一字一句的回答着法官的问题。小休本以为在这一刻,小赞恩会爆发出自己的情绪,但值得关注的是,法庭上的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这个角色的表情,但赞恩没有,他作为亲历者本该展现的是在生存、难民、流浪这些话题摧折下的痛苦或者绝望,然而他的表演确是压抑的,去艺术化的,有人说这部电影更像是半个纪录片,确实如此,但正是这种自然的展示才是另观者最心疼之处。
因为不想再看到新生的婴儿重复他或者妹妹的人生,所以影片中的他选择上诉,但这样的控诉会真实的发生吗?我想不会。但导演却用这样一个严肃的场景,向观众清晰的表达了关于父母和子女的问题——父母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真的应当有权利去选择子女吗?
——
我想起诉我的父母。
为什么?
因为他们生了我。
——
幸运的告诉大家,现实里的赞恩终于获得了挪威的护照,他开始上学,学习读写,也不再与垃圾为伍,四处奔波。然而重新开始不一定意味着新生,轮回性的重蹈覆辙才是生命的常态。赞恩现在看似平静而正常的生活,背后还是笼罩在宗教、习俗、国家战争的阴影下。
在他之外,还有无数的战争流民。他们之中,哪怕有幸被接纳至难民营,迎接他们的也可能是堆积如山的垃圾,简陋的生活设施和随时被欺凌的风险。赞恩独一无二的幸运,恰恰反应的是成千上万人的不幸,大部分的战争难民最终或许都只能在固化的社会中腐烂。
避难所还是罹难地,没人说的清楚。
——
生活是个婊子,
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
被所有人爱,
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
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2018年,全世界媒体都争先报道了一场难民强奸案:一名在德国寻求庇护的伊拉克难民涉嫌强奸并杀害了14岁德国女孩。近几年类似的问题,偷窃、贩毒、欺凌已经成了全世界的难民问题,媒体在这方面夸大其实的报导,更是严重加剧了接收难民国民怨的高涨。
电影在这方面并没有给全世界的难民指出一条明路,小休只能反思,他们只是想活下去,他们没有错。那么谁该来承担这沉重的代价?人民和难民的一字只差,意味着他们永远都无法证明:我,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我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与生俱来的尊严。
亲爱的读者们,除了一时的同情和微薄的救济,我们,其实什么都做不了。
愿土地没有战火,愿和平常驻人间。
本文作者浮小休,首发公众号“如夜书”,欢迎搜索关注,听故事,阅美文,和小休做朋友~
https://mp.weixin.qq.com/s/BRubDp7Y2bcMnej8Zfmi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