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中山路

2022-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青岛老黄

一个人与一座城发生关系,最早往往起因于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而落脚点,其实就从一条街一栋楼开始。

我和青岛,缘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可能是中国当代史最好的两个时代之一),学校毕业国家包分配,来到中山路93号,一间政策性银行的青岛分行。四层灰色大楼,沿街高高的花岗岩台阶上去,一排六根挺拔富丽的科林斯立柱,而我的办公室窗外,正好对着那个翻卷草叶纹样装饰的花篮似的经典柱头,我常常打开窗户,张望楼下中山路熙熙攘攘的人流。自从19世纪末成为德国人的亚洲殖民地开始,直到20世纪末,百年间中山路一直都牢牢占据着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当地童谣传唱“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以中山路为中心的方圆不过几个街口的老市南老市北区,正是青岛人所谓的“街里”。

以中间的德县路为界线,中山路可以分为南北两段,南段直到探入海中四百多米的栈桥,属于德国人规划的欧人区,建筑风格明显取德式。北段直到大窑沟,属于德国人规划的华人区,建筑风格以"里院"为主,这种糅杂中国合院和欧洲围合式公寓两种建筑元素形成的商住一体的建筑形式,形成了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极具青岛特色的一种独特建筑样式。现在2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和老城街区风貌,被青岛政府当作历史文化遗产而倍加珍惜,正在投入巨资进行旧城保护改造3.0版三年攻坚战,据说,已经准备着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如果申遗成功,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青岛,必将打岀一张更加亮丽的名片,吸引天下游客。

我在中山路的这间银行供职十几年,从十九岁到三十多岁,人生中最珍贵的青春奉献在这里,工作,学习,恋爱,婚姻,都没离开中山路。孩子小时候的幼儿园和小学校,也在中山路附近。我对城市的认知,对男人女人的认知,对政治-金融-商业三角关系的认知,还有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对人心的洞悉,应该说都是在中山路这些年间完成的。

自从政府东迁城市中心移往香港路以后,中山路迅速地衰败了。得益于这一轮旧城改造升级和申遗行动,如今中山路这一片区正在施工建设中,成了一个大工地。我在心里真诚地祝愿它能够被救活,重聚人气,恢复它往日的风彩。

为了纪念那些永远值得缅怀的青春岁月,我一直在中山路保留着一间房子。也许在我七八十岁之后,我跑不动了,我也不再关注外面的世界,我会再回到中山路,从栈桥到大窑沟,抚摸每一栋楼,走过每一个路口,看遍每一棵树,最好,在某一个熟悉的街角,与某一个老朋友,不期而遇,我们就近拐进小酒馆拐进咖啡馆坐上半天,说说我们年轻时候那些事那些人那些再也回不去了的他奶奶的狗日子。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