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被检测出艾滋病,是虚惊一场还是担惊受怕?

2021-08-13  本文已影响0人  会飞的猪2012

如果艾滋病检测的非常精准,准确率为95%。现在,你从医生那里拿到了检测报告单,上面写上阳性——艾滋病感染。那么你现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是不是吓得要死,因为你有95%的概率得病。这样计算真的对吗?

显然是不对的,但是问题来了,在检测出阳性的人中,得病的人的比例是多少呢?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10,000个人进行检测,会产生两种错误:一种是将j健康人判定会患者,即假阳性——就像是我们想要抓坏人,结果抓到了好人,误伤的比例;另一种是将得病的人判断为没有得病的人,这种错误称为假阴性——也就是坏人被认为是好人,放过坏人的数量。

艾滋病检测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概率都是5%,如果有一万个人中间只有500位艾滋病患者,那么:

在10000人中,将有950名诊断为阳性,但其中仅有50%是艾滋病患者。即便我们将艾滋病的发病率提高到了5%这么高的一个比例,被误诊的可能性都高达50%。

实际上,截至2016年底,中国艾滋病病毒全人群感染率为0.06%,其实这是一个发病率很低的一种疾病,即便HIV筛查的准确度高达99.1%以上。假设我们认定假阳性的概率都是0.1%。现在看看用这个看起来惊人的筛查准确度的情况下,如果你被检测出来呈阳性,你被误诊的概率到底是多少?看看到底是不是你脑袋一拍的0.1%。

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假设有1千万个人,由于感染率为0.06%,也就是说在着1千万人中有6000名患病者,而正常人可能被检测为阳性的有9994人,HIV携带者被检测为阳性的有5994人,那么被误诊的概率高达62.5%。跟你脑中的0.1%的数字是不是差的有点多。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对于罕见病而言,即便是拥有了非常高的检测准确率,实际上被误诊的概率也很高。那是为什么呢?

我们看,我们说检测准确度,指的是如果你是患者,被检测出来的概率为99.9%;但放到更大的一个群体,比如说一千万人中,那么被检测出来为阳性的且真的是患者的概率就会低的多。这就是条件不一致。我们很容易混淆两种条件的概率。用一个简单的图示就能搞清楚我们混淆的两种概率的区别。

红色的圈表示我们测试的人数,蓝色的圈为患者,患者占所有人的数量本来就不多,任何一个小的误差都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变化。我们会忽略掉99.9%这个概率是属于灰色的圈圈,并不属于橘红色的圈。范围不同,条件不同,概率自然也不同。

所以,如果某个人被诊断出很罕见的疾病,最好的方式就是再次去检测,一检、二检、三检,这样多次的检查能够缩小范围,确定自己是虚惊一场还是真的大祸临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