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佛论道(海涵海涵)

2019-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杜兰豪_025d

        前不久在青岛八大关机缘遇一僧人化缘,其僧友善,福眷于家众。自愧囊中羞涩,绵薄礼佛,与师傅攀谈。是夜,自省发嗔

        佛,左单人,右“弗”字。单人即主体,人也。“弗”是不,不能,不要,不该。如此便不难去理解一点佛法了。就是人不能去做,不要去做,不该去做。做什么呢?欲望。从修养上看,佛法主张克制欲望,与之对应的形式表现就是清规戒律。

        既然讲到不能,不要,不该,我认为这三个词的顺序是不宜打乱的,也对应佛法上的不同境界。

        不能是客观事实条件不允。不能作为第一个境界,便是要坦然面对事实,不能之事便不妄求,不被欲望所累。

        不要是存在客观可行条件,但要主观克制,此事虽然可为,但于我而言权衡后不为,这便是修养的过程,与己斗,诱惑虽多,其乐无穷。

        不该是认识的深化,不仅行动上不为,且在认识上知其不为,知其所不为。是对万千世界行为的深入认识,不仅现象体现,而且本质掌握。

        我觉得佛法固然好,但有一点不足。就是佛法侧重了人的“弗”,而弱视了人的“能”,应该再造一个字,左单人,右能字。“亻能”念leng(因字制宜)。如此既主张克欲修身,又强调渡人有为,这样佛亻能法相衬就妥善的多,也就更适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嘛。

        道,左为走之,右为首。走之,行也。首,头脑,延伸为思考。故道的构成因素很明了,行思则为道。行在思前,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且实践决定认识。首在走上,即思在行上,喻指理论对实践的升华和指导。可见中国的道同马克思实践认识观是相通的。

      综上,佛法更注重人的修为,道则更体现自然的运行和认识规律。不过道与唯物辩证主义仍有很多地方需要统一认识,待日后思考再作妄论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