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天:思考
自己的思考只属于自己,无论在哪里。
除非是有影响力的人,只字片语也能有大堆人认同,甚至有些是盲目的。这就是话语权的力量。人微必言轻。
思考原本就是为自己服务的,为了给自己方向,为了平复内心的波澜。一个人得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上洗衣服时,想起以往的朋友。交友果然要慎重。一些事情的发生本质上是本我战胜了超我,放大了内心的欲望,责任几乎全是自己的。
但朋友的话就是那一根稻草的份量,在胶着挣扎痛苦之时,得到对本我的支持,于是瞬间倾向了本我。万幸超我并没有放弃,自我意识还在奋斗,但因此也加深了痛苦与折磨。
其实这句话是有问题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凭什么不能……。如今,我明白,没有凭什么,只是人不能完全如自己的意,生命必然充满遗憾,尤其是情感相关的。
另外,读书也要有所分辩与思考。
当初看琼瑶剧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我也算是被毒害的一个了,的确在年少时影响了一些价值观的形成。
有阵,我向往起了《阿弥陀佛么么哒》里描写的生活,甚至想就近去西塘的那间酒吧坐坐。我向往那样的友谊,也遇到了相似的友谊,结果是自己起了书中类似的友爱心,掏心掏肺掏钱,因此三四万块钱想要回来就难了。一个人的轨迹不在故事里,活成如何在一些行为与价值观里,是我盲于故事中了。
再看《皮囊》也有一点点类似的感觉,被作者带入一种情境。书是好书,当自身的东西投射过多的时候,对自己就不利了。感觉有时候是会骗人的。感动与流泪不过是幻像罢了,生活很现实。
如果你真实地看着书中的故事,会发现就是那么回事,甚至很多的苦楚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多少人承担着这样的苦楚啊,只是他们没能力变成故事。
小说总归是小说,生活虽然是故事,但不能按故事来生活。生活没有背景音乐的渲染,生活平平淡淡,苦难也平平淡淡,可能这就是《活着》这本书的意境。
于是,我想着,自我情绪放得多的书算不上经典。人都有局限性,“大家”也是人,所以不能“尽信书”。
活成小说人物,悲剧收场吗?一场自我感动的旅程。
人还得向上生长,无论何事发生,可以不用悲剧的背景音乐,而用生命的张力。
阅读还是要广泛点比较好,才能更有分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