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观后感
牺牲——The Sacrifice,是《金刚川》电影的英文名。用这个词来概括抗美援朝战争极其恰当。
1.战争背景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进行的战争。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23892/9aa22f42419f07bf.jpeg)
志愿军是以前赴后继的血肉之躯,抵挡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坦克飞机大炮,甚至以几个师的人海去抗击敌人一个营。
在惨烈战斗的同时,志愿军官兵还忍受着饥饿、寒冷和伤病。很多官兵并不是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而是被冻死在朝鲜半岛的严寒中,或饿倒、累倒、病倒,或受伤得不到及时救治……
一口炒面一口雪,哈一口气融化一层土豆吃一层,再加上一身破烂单薄的军服,几乎就是每一个战士的全部后勤保障。
如同电影中小胡说的:“我们那年都十七八岁,没有一个怕死的”。
《金刚川》与以往战争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表现了各兵种的配合和各自的牺牲。
每个环节的牺牲都有价值。
尤其是电影中高炮班自己点起火来主动吸引敌人飞机注意力,不让飞机去炸桥。
2.人物印象
剧中的主角张飞是由张译饰演,自带抢戏光环,只要入画,就必然会吸走我们的眼睛。他对人物的深刻理解、情绪的精确把握,体现在生动变换的眼神、气息与语调,以及敌机到来时微微抽动的耳朵上。一开始他的性格是谨慎,大局感强,和他的师父关磊形成鲜明的对比。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23892/931681bff956f216.jpeg)
关磊是由吴京饰演,性格不拘小节,不注意细节在炮台吸烟,从连长降到班长,是炮兵中技术最好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23892/1c539a584e253570.jpeg)
高连长由邓超饰演,对组织安排的任何工作都积极完成,即使被安排最后垫底,修桥,他认为修桥就是打战。这种意识是战争片中很大的进步,电影《金刚川》没有把视角聚焦于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奇袭”,而是放在看起来没有主力作战那么耀眼的修桥和防空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23892/da919c6dff62b03a.jpeg)
小胡是画外音本音,是这场战争见证者的存在,是几十年后对这场战争的回望,代表对牺牲战友们的缅怀和对胜利的坚信。
我们的电影开始关注主流英雄以外的牺牲,开始关注更多其他英雄,甚至无名英雄,甚至是像小胡这样连英雄都不算的普通一兵。
3.影片叙事印象
影片没有像常见的战争片一样的线性叙事,而是复式角度叙事。或许是导演一个尝试,或许是时间不够,查了影片的资料,这部影片是两个月完成的,这么短的时间,从工艺上来说,水平已经很高,镜头感,滤镜都让人有现场感,和代入感。
在《金刚川》的「士兵」、「对手」、「高炮班」三段中,影片节奏被拖得冗长、拖沓。想多个角度阐述事件的相法,从而更详实的走入历史事件,反而造成观众视点凌乱,最后形成疲惫的观感。
左边观影的小孩,一开始是被影带领到情绪高涨,慢慢的,随着复式展开,从余光感受到他焉了,甚至抬不起精神看了,因为很多都是重复剪辑,影像素材的重复利用,给叙事节奏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右边的是小姑娘,可能逻辑性就差点,看复式叙事时,会嘀咕,这个美国飞行员不是在上次来的是时候被打下来了么,为什么还在飞?
4.电影立意
《金刚川》想要拍什么?这很神奇,本是影片要告诉我们,或是导演要告诉我们。但看完电影后,几乎每个人回想了下,电影想拍什么点。
根据抗美援朝历史改编的战争片,如果拍成战狼那种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超级英雄电影,显然是片面了。
但是看到张飞断手断脚一个人,操作炮台还能把美机打下来,要知道前面影片都是显示:五六个人配合才能操作炮台。这已经不只是个人英雄主义了,神片无疑了。全靠张译的演技撑的,但演技再好,没有逻辑支撑,还是模糊了。
目前官方最新公布确认的,抗美援朝牺牲烈士是197653位。《金刚川》的教育意义是,现在的和平是先烈们用生命换过来的,那段铁血悲怆历史是真切存在的,永远值得我们用更生动、更高明的方式去反复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