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教育阅读、写作经验交流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

读以致用(一)

2018-03-30  本文已影响50人  张馨28
365/107

读书,让我理解了世界,找到了自我。——题记。

一、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其实,大家都知道读书的好处与重要性,在这儿,我就现身说法,谈一谈读书带给我的真切感受。

真正开始读书要从5年前我加入网师开始算起。这5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书、读书。我已经买了上近千本书,三个书柜都装不下,家里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书。我记了近20本读书笔记,写了40万字的随笔。其中22万字被我收录在个人资料里。看着这厚厚的一大本,心中有满满的成就感。在单位我几乎成了读书代言人,朋友也都说我爱学习。我不爱逛街,不喜闲聊,有空就喜欢看书。每当我心情低落,或陷入被动的琐碎之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时,只要一拿起书来,心立马静了下来。我真切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读书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通过阅读,我理解了世界,找到了最好的自己。

具体表现为:

读书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例如,去年我班有一个学生一下课就来象棋,经常误了上课。有一次被我撞见,我什么也没说,只是随手收走了他的象棋,离开了教室。一会儿,程老师进来告诉我说,班里有人在闹事儿,正在踹讲桌,我赶紧跑过去,讲桌已经被踹倒,桌上的东西撒了一地,那学生正一边破口大骂一边摔花盆儿。我从来没见过这架势,头一下子懵了。也就是一刹那,我迅速冷静了下来,就只想着这事该如何处理?首先是对当时情况进行判断,这个学生已经发疯,完全失去了理性。如果我针锋相对,势必火上加油,局面会越来越难以收拾。但是,我绝不可能任其放肆下去。怎么办?一瞬间,我就掏出手机,拍照留下证据。这时学生才发现我进了教室,反而愣在那儿。拍完照,我一个字儿都没说,转身来到办公室,电话通知其家长立马过来,否则,如他继续发疯,我立马报警。我知道这孩子是98年出生,当时已满18岁。过后,很多老师都说我处事冷静,我才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遇到突发问题时,会把个人情绪放在一边,能集中精力去分析现状,找出其核心因素,迅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条不紊地去处理问题。这得益于长期读书形成的思维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此刻,我能够审时度势,且训练有素。

读书改变了我的精神状态,现在的我更加自信。例如,以前,在学校遇到同事或者领导,我跟别人打招呼的时候,如果别人没理我,或者面无表情,我就会在心里犯嘀咕,是不是我得罪了他,或者我做错了什么?但是,现在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会感觉人家可能没听见,或者人家可能很忙,再或者是人家心情不好,这都可以理解。这件事转眼就过去了,我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也就是说,读书使我就更能理解世事的复杂,别人的不易,因而也更包容。所以,我的心态很好。同时,坚持阅读与写作,也让我变得更自律,能坚持锻炼身体,也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加上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前的小毛病,比如膝关节积水,竟然也不治自愈。听着是不是很神奇?这确实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读书让自己获得更多机会。2015年,我顺利晋了高级。前几天,我们领导鼓励我,要我准备晋正高。仔细想想,也并非遥不可及。当然最终结果如何?我根本不在意,原就是额外的奖赏,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另外,在网师,我也有幸被认命为苏氏课程的讲师,加入了那个我仰慕已久的非常厉害的专业团队。

世事如镜,我变了,我的世界就变了。

这几年,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家庭也越来越幸福。因为我不抱怨,不唠叨,心态积极,满满正能量,走到哪儿都自带光芒。今年寒假,我儿子就告诉我说,在我遇到困难准备放弃的时候,就会想起你,假如是我妈遇到这事儿,一定不会放弃。于是,我就鼓起勇气,想办法去解决难题。

读书也让我的职业更幸福。我在班级开展了师生共读、班级电影课程、每日一讲等项目,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登上讲台,绽放自己的光彩。在我的教室里,孩子们的心灵是自由舒展的,内心是向善向上的。这样的班级成绩能会差吗?虽然不能说每次都第一,十个班相比起码可以稳居前三。最最重要的是,我班毕业的学生多数都很有能力,肯担当,一进高中立马就能脱颖而出,直接被任命为班干部。这才是他们一生都有用的东西。

再说一下我的教学。别人说我的课上得行云流水,润物无声,我总是用思想点燃课堂,让孩子们因我的课而心明眼亮,眼里有光。

总之,读书改变了我,让我个人更加阳光,家庭更和睦,职业更幸福。当然,我之所以能如此幸运,背后一定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我们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重视教师阅读,不仅大力宣传,而且努力践行,并提供物质上的援助。每年评选读书型教师,买书给报销,考评给加分。当我在河南教师读书会群里晒报销单的时候,很多老师都对我们学校竖起了大拇指。身在实验中学,我感觉自己好幸运!

其实,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读书好。对于我们来说,最务实的是可以更好地教书育人。言传不如身教,如果老师经常读书,长期耳濡目染,孩子也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能更好地指导孩子阅读,能避免孩子精力分散,或者流于表层,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让学生爱上阅读,不仅能帮助他深刻地理解知识,还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全民阅读也是大势所趋。新一轮课改中,尤其是目前的中高考改革,特别重视语文,特别强调阅读。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

但是,现实不容乐观,据联合国调查,日本每人每年平均读18本,美国25本,读书人最多的属犹太人,每年人均64本,而中国阅读情况最好的上海,人均还不到8本。多数老师很少读书,读的书也仅限于教材和教参。

老师普遍感觉没有时间读书。的确,老师平时工作忙,尤其是班主任,起早贪黑,天天围着班级孩子转。另外,还要兼顾家庭,辅导孩子,照顾老人等等。即便是有个小空,男同志想打个牌,喝个酒,女老师想追个剧,逛个街,购个物,哪有时间读书呢?

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既然读书那么重要,也不能不读,该怎样兼顾?如何平衡?

我的办法是:1.断舍离,挤时间。

时间有限,玩也要适可而止,把握一个度,追剧我也喜欢,例如《琅琊榜》等,我也是不分昼夜疯狂追,几天看完几十集。但是,我追剧有“度”,一是时间,多在寒暑假,二是质量,只追好剧,三是过把瘾就走,一剧追完,立马刹车,三月之内绝不再追。这样追剧,既能让生活更有趣,也基本不耽误读书。玩手机,逛街、购物等,也是一个“度”的问题。可及时断网,控制手机;确实需要购物时,再去逛街,直奔目标,绝不瞎逛。这样才能省出时间来读书。

2.巧用时间。如一心二用,听书代替读书。

因为很多家务必须要做,锻炼身体也需要时间。这就需要取个巧,比如,边做家务边听书,一边健身一边听书。现在听书非常方便,手机上有很多app软件。如,懒人听书、荔枝FM、喜马拉雅等。我最喜欢的是逻辑思维出品的“得到”软件,一边听书一边做家务,一举两得,不亦乐乎。

另外,师生(亲子)共读,是最好的陪伴。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或者陪着学生读书,耳濡目染代替空洞说教,孩子自然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如此,又是双赢。

3.精选书籍。

本来读书的时间就很少,因而更宝贵,所以,我们更需要精选所读的书籍。这涉及到下一个问题。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