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言慧语话心声》感悟生命散文

《黄帝内经》之天元纪大论: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2022-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十四施无畏力

《黄帝内经》分《灵枢(shū)》和《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分别为黄帝的《难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的《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写作于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年代,对诸子学说多有吸收,并深受影响;其中黄老道家,《周易》与《内经》关系最为紧密。

今天来聊一聊其中的“天元纪大论”篇章;“天”就是天地宇宙,“元”就是本源,“纪”就是规律;“天元纪”就是讲宇宙元气运动变化的大规律:

1.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yù)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予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统领“东,西,南,北,中”五方,故而产生“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变化。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人有五脏,五脏生化五脏之气,故而产生“喜,怒,思,忧,恐”的情绪变化。

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五运”按照次序运行,各有所主的季节。

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予已知之矣:到了一年终结的时候,又会重新开始,这种情况我已经知道了。

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还想听一下“五运”和“三阴三阳”是怎样结合的。

2.鬼臾(yú)区稽(jī)首再拜对曰:昭(zhāo)乎哉(zāi)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鬼臾区”再次向黄帝叩首,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五运”和“阴阳”是天地宇宙的大道。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变化的起源。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是事物发生和毁灭的根本,是万物神妙变化所在的场所,这些道理难道可以不知道吗?

3.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事物的发生叫做“化”,事物发展到极点叫做“变”,也就是物极必反。

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阴阳变化难以预测叫做“神”;能掌握神妙功用,无穷变化的人可以称之为“圣”。

4.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阴阳变化的功用,在天的表现是“玄妙”。

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在人的表现是认识事物的大道,在地的表现是万物的变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万物变化产生了“五味”,对事物的认识产生智慧,玄妙产生“神”。

5.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神在天是“风”,在地是“木”。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是“热”,在地是“火”。

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是“湿”,在地是“土”。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是“燥”,在地是“金”。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天是“寒”,在地是“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在“天”是无形之气,在“地”是有形之质。

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形”和“气”相互感召,就化生万物了。

6.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zhāng)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地处于万物的上面和下面;“天”覆盖在上,“地”承载于下。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右为阴阳运行的道路,“阳”从左上升,“阴”从右下降。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和“火”是阴阳的征兆,水为“阴",火为"阳"。

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金”和“木”是万物生长的始终,万物萌生于春天,春属"木";成熟于“秋天”,秋属“金”。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阴阳之气有多少不同,有形之物有旺盛和衰老的区别。

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天上和地下之气相互感召;事物太过和不及,有余和不足的情形,就清清楚楚显示出来了。

这一篇主要讲自然界万物的根源及其变化规律,自然气候变化的根源是“阴阳”和“五行”。

从而告知我们,自然界的“五运六气”的变化,是怎样影响人体五脏六经的生理变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