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当别人大笑你幼稚、荒唐时,便是成功的开始

2018-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博学书院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具有中等资质或道德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较高的学问或道理,能和他交流论道;而具有中等资质或道德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较高的学问或道理,基本上同他不要有太多的言语。

孔子将人分成中等以上和中等以下两种人。而老子将人分成三类,上、中、下。而古代民间更是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最近网络上有句比较时髦的话:人有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层,没有这些鱼鳖虾蟹,哪有这些花花世界,我捧你时你是个玻璃杯子,我松手时你就是个玻璃茬子。

心性高低不同的人对于善恶、好坏、智愚、是非、美丑等,判断标准不一,常引发不必要的比较、争论、误解等。

诸子百家,各有所长,互有所短。《周易》也讲: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但是别忘了,千古以来,世人在迷中的一切作为,是有一个不变不动的道德标准在衡量着的,如果以这个道德标准来衡量一切,那一切也就简单了,少了比较、争论和误解。因此,以心性高低或道德水平来判定一个人的修养比较适当。

然而当今社会人心,不一定重视道德修养,甚至认为越“尖滑”越好,越不容易吃亏,越不容易被欺负,越聪明,因为衡量标准都反了。

人的心性、道德修养的高低,不只是包括悟性,还有在明白道理之后在生活中实践,言行表现的结果在证实着自己理解的道理,越做越好,修正自己的心性,升华上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忍受不少痛苦,守住心性,舍弃了一些执著和欲望,自己也具有了一些方面的德行。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说: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而且没有一点疑惑,它就是这么回事,并且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习练它、运用它。

又说:“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意思是:悟性不高的人听说“道”则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并且相信它和怀疑他的存在各占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怀一定的疑问。

还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思是说: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因为“道”论理高深,本来就难以理解。如果人人都那么轻易的能够理解的话,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只是年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悟性的不同,对“道”的认识、理解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已,也不足为奇,实属正常。

很可能,当别人大笑你幼稚、荒唐时,便是成功的开始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